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國人皆曰可殺是什麼意思?

國人皆曰可殺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皆:都;可:能。罪大惡極,全國人民都說他該殺

國人皆曰可殺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國人皆曰可殺

成語發音: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

成語解釋:皆:都;可:能。罪大惡極,全國人民都說他該殺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

成語繁體:國人皆曰可殺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該殺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查汪逆收集黨徒,附敵叛國,訂立賣國密約,為虎作倀,固國人皆曰可殺。”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譯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任賢,如不得人,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齊人將取燕,諸侯謀救之。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以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徵,自葛①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

詞語註釋:

①葛:遠古時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虜的老人和幼兒。

參考翻譯: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慼與共)的臣子。現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在不知到哪裡去了。”宣王說:“我用什麼方法才能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幹而罷免他們呢? ”孟子說:“國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選,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左右侍臣都說好,不行;大夫們都說好,也不行;全國的人都說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可殺,這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像這樣,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回答道:“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問:“鉅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孟子說:“敗壞仁德的人叫賊,敗壞信義的人叫殘,殘和賊這樣的人叫獨裁,者。我只聽說殺了獨裁,者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

齊國攻打燕園,戰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兼併燕國,有人勸我兼併燕國。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併它,必定會有上天降下的災禍。兼併它,怎麼樣?”孟子回答說:“兼併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兼併它。古代有這麼做的人,武王就是。兼併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兼併。古代也有這麼做過的人,文王就是。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原因嗎?只是想擺脫水深火熱的處境罷了。”

給出這篇古文的譯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慼相關)的臣子。現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在不知哪裡去了。”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宣王說:“我怎樣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幹而不任用他們呢?”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說:“國君進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對於一個人,)左右侍臣都說他好,還不行;大夫們都說他好,也還不行;全國的人都說他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可殺,這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這樣,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誰可以幫我找一下王安石的文言文“答段縫書”的翻譯嗎?

正文段君足下:某在京師時,嘗為足下道曾鞏善屬文,未嘗及其為人也。還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書以所聞詆鞏行無纖完,其居家,親友惴畏焉,怪某無文字規鞏,見謂有黨。果哉,足下之言也?

鞏固不然。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其心勇於適道,殆不可以刑禍利祿動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養無虧行,家事銖發以上皆親之。父亦愛之甚,嘗曰:“吾宗敝,所賴者此兒耳。”此某之所見也。若足下所聞,非某之所見也。鞏在京師,避兄而舍,此雖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於罪之中有足矜者,顧不可以書傳也。事固有跡,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誅焉,則誰不可誅耶?鞏之跡固然耶?然鞏為人弟,於此不得無過。但在京師時,未深接之,還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嘗以此規之也。鞏果於從事,少許可,時時出於中道,此則還江南時嘗規之矣。鞏聞之,輒矍然。鞏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懷友書》兩通,一自藏,一納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於悔者略見矣。嘗謂友朋過差,未可以絕,固且規之。規之從則已,固且為文字自著見然後己邪,則未嘗也。凡鞏之行,如前之雲,其既往之過,亦如前之雲而已,豈不得為賢者哉?

天下愚者眾而賢者希,愚者固忌賢者,賢者又自守,不與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挾忌怨之心,則無之焉而不謗,君子之過於聽者,又傳而廣之,故賢者常多謗,其困於下者尤甚,勢不足以動俗,名實未加於民,愚者易以謗,謗易以傳也。凡道鞏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過於聽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過於聽者之言,縣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孟子曰:“國人皆曰可殺,未可也,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匡章,通國以為不孝,孟子獨禮貌之。孔、孟所以為孔、孟者,為其善自守,不惑於眾人也。如惑於眾人,亦眾人耳,烏在其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輕議鞏!

編輯本段譯文

段君:我在京師的時候,曾經對你說過曾鞏擅長寫文章,而沒有說過他的為人。回到江南之後,才和他相熟識並且敬佩他和他作了朋友,那時又寫文章粗略地說了他行事的方式。你來信用你聽到的來批評曾鞏的行為沒有一點好的地方,他在家裡,親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沒有寫信規勸曾鞏,讓朋友們來說他。你的話是真的嗎?

曾鞏當然不是那樣。他的文學和議論的水平在我相識的人中沒有誰能超得過。他內心勇敢合乎道德,這不是可以用刑罰和利益可以改變的。他父親在貧窮之中生活,他生活在父親身旁照顧他,家裡的事即使再小也要親自去做。他父親也非常愛他,他父親曾經說過:“我這一家人不旺盛,能指望的,只有這一個兒子。”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聽說的那些,我沒見到。曾鞏在京師,迴避兄長而居住,這就是我也要責備他,你應當大力地攻擊他。我身處於罪責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來告訴你。事情雖然表面是這樣然而動機不是這樣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動機來評價,那麼誰不可以被判罪呢?曾鞏做事是這樣的嗎?然而曾鞏作為兒子和兄弟不可能沒有過失。但在京師時,並沒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後又不再說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沒有用這些道德來規勸他。曾鞏做事很果斷,很少多想,不能時常走中道而不極端,這些我已經在回江南後勸說過他了。他聽說了之後,就大徹大悟。曾鞏當然也有教導我的地方。作了《懷友書》兩篇,一篇自己儲存起來,一篇給了我,來求和我商量,這樣以負於後悔的心情可以看到了。我曾經說,朋友有了過錯,不可以斷絕來往,當然要規勸他。假如勸說他就聽從,用文字的方式來讓他看到後來制約自己,還沒有做過。曾鞏的行為,像前面所說的,他過去的錯誤,也像前面說過的那些罷了。他難道不能成為賢明的人嗎?

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賢明的少,愚昧的人當然嫉妒賢明的人,賢明的人又自己限制自己,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汙,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視他們了。帶著妒忌和怨恨的看法那麼就沒什麼不可以造謠的,君子的過失聽說了的人又傳佈使人們都知道,因而賢明的人多被攻擊,而那些窮苦居下位的賢者更是如此。他們的勢力不足以改變流俗,他們的聲名並未被人們所接納,這是愚昧的人容易攻擊賢人而攻擊的言辭又容易傳播的緣故呀。凡是說曾鞏不好的那些言語,當然是妒忌、怨恨,對於聽說的人有妨礙的原因而產生的。你仍要借用猜忌他,怨恨他的言辭,來評價賢者的是非這是很不對的。孔子說:“眾人喜歡的,一定要去考察;眾人攻擊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孟子說:“國人都說可以殺了的不一定可以,我看到可以殺,然後才殺了他。”匡章,全國的人都覺得他不孝順,可是孟子卻獨獨以禮相待。孔子、孟子之所以成為孔子、孟子,是由於他們善於自守節操,不被一般人所引誘。如果被一般人所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麼能說他們是孔子、孟子呢?你應當自重,不要隨便的議論曾鞏

渴澤而魚文言文翻譯

1. 古文 竭澤而漁 譯文

【譯文】(摘自人教版高一語文教師用書)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啦。

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

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裡,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

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

雞、豬、狗的畜養,不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飢餓了。

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鬚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揹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

’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課文助讀資料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盡心下》)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於百姓安居樂業,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邦國的主權在民。 孟子與梁惠王談話,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於一。”

梁惠王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問:“孰能與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與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君王不嗜殺戮,那麼,天下沒有不願意把政權交給這個君王的人。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萬章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又說:“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孟子·萬章上》) 是說堯把舜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接受了。於是舜就做了天子。

雖然在孟子看來,歸根到底天有決定權,但是天還是把事情告訴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過孟子說法的唯心論霧障,我們可以看到,在孟子看來,一個政權的建立是要通過百姓認可的。

歷史學家范文瀾稱這種思想為“敬天保民”,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還有,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回答:“於傳有之。”

齊宣王問:“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孟子看來,國君對臣民不仁,臣民對國君也可不義;國君既“賊仁”,又“賊義”,則臣民就可以誅此獨夫,這是合情合理的。

這一點,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4.政事以民為歸宿。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那麼,“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雖然孟子的主張歸根到底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利,但是,在戰國時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5.用人以民意為準。

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離婁上》)又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張選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殺掉某些人,光聽左右大臣及諸大夫的話不行,應以“國人”的意見為出發點,這種觀點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孟子主張君王應做到“不擾民”,反覆強調“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又分析君與民的相互關係,“樂民之樂者,民亦。

2. 竭澤而漁的古文

成語: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成語解釋: 竭:使……乾涸;漁:打魚。

燒燬森林捕捉野獸,排幹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餘地。

成語出處: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鑽燧取火,構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竭澤而漁 成語解釋: 掏幹了水塘捉魚。

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成語: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成語解釋: 涸:使水乾枯;澤:聚水的窪地;焚:燒燬。

把池水戽幹來捕魚,將林地燒燬來打獵。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成語出處: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3. 竭澤而漁的原文

竭澤而漁出自《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其中的典故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

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論功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原文為: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為:使池水乾涸而捕魚,怎麼可能捕不到,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怎麼可能打不到?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現在僥倖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所以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成語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引申為如果違反自然界的規律,急功近利,過度索取,看似取之不盡的資源就會用盡。

4. 竭澤而漁 全文翻譯

【漢語文字】竭澤而漁 【漢語拼音】jié zé ér yú 【英文翻譯】kill/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詞語解釋】本意:把湖水排幹來捕魚。

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看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字詞解釋】澤:池、湖。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 殺雞取卵 【反義詞】 從長計議 【哲理引申】如果違反自然界的規律,急功近利,過度索取,看似取之不盡的資源就會用盡。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

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論功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原文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出處 《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註釋 竭:使乾涸 漁:捕魚 明年:第二年 焚:用火燒 藪(sǒu):指野草 田:通“畋”,打獵譯文 抽乾湖水來捕魚,怎麼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怎麼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倖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所以這不是長久的方法。文言知識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乾涸”,這裡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乾涸而捕魚。

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為因為地震,山崩塌,河流乾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5. 竭澤而漁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sǒu)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使河流乾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竭澤而漁”的意思

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澤而漁的想法。

擴充套件資料:

近義詞:

焚藪而田: 藪,林藪,指山林和湖澤。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殺雞取卵:意思是為了要得到雞蛋,不惜把雞殺了。比喻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

反義詞:

從長計議:慢慢兒地多加商量。現也形容從長遠的角度考慮。

三思而行:反覆再三考慮,然後再做。

標籤: 可殺 皆曰 國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tw/jy/1jm1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