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维知科普网 >

学前教育

> 书无意于佳乃佳出自哪里

书无意于佳乃佳出自哪里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论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书法初始时不要刻意求佳,要放松随意,自然能达佳境。《论书》摘自《东坡集》,由《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组成。

书无意于佳乃佳出自哪里

原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译文:书法初始时不要刻意求佳,应放松随意,自然能达佳境。草书的学习虽然是靠积累而成但它的要点是为了书写的快速。古人说,时间仓促来不及作草书,此语不对。

如果匆匆忙忙之际来不及作草书,而是平时闲静之时用心于草书,这种错误的观点,一直影响到周越、仲翼等人,也就不足怪了。我的书法虽然不太好,然而能自出新意,不拘泥于古人,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无意于佳乃佳下一句

无意于佳乃佳,字须熟后生。意思是:书法初始时不要刻意求佳,应放松随意,自然能达佳境。

这句话出自苏轼《论书》。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简述:书无意于佳乃佳耳也拜托各位大神

苏轼自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说明书法时不要去特意求好,佳作都是在无意时创作的。

学书小札(二)

                  论放松

     也许有人说,放松这个也算个事吗,还需要专门提出来论。书法就是这样奇怪。没有哪一种艺术,象书法的工具这样简单,一笔一墨一纸足矣。也没有哪一种艺术门类,翻开书,首先光论执笔就大张旗鼓地占据了不少篇幅。实在是因为,书法的核心机枢就在于用活这支短短的毛笔。

     相信很多自学书法者,都有过我这样的经历。听乡间那些老先生们说,腕平掌竖,手腕上要能放一个鸡蛋而不掉下来。笔杆要正对着自己的鼻尖等等。现在当然是可以莞尔一笑,而年少无觉时,却奉之为圭臬,以致于误入歧途多少年。这样写,无疑是有违手的生理特点的,也是紧张着的,不可能放松的。

        为什么要放松?那些力如扛鼎的大作难道不是力拔山气盖世才能写出来的吗?一放松,那还能写出有劲道的线条来吗?

        其实正是这种绷紧的思想,影响了毛笔性能的正常发挥,最终只是适得其反。

      先看看古人怎么说。

      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则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这个“散怀抱”,可以理解为放松心境。如同练武功的人,先行站桩,呼吸吐纳,最后才出招。这样招数才能指挥如意。

    苏东坡说:“书无意于佳乃佳”。“无意”,就是最放松的状态。

   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手心虚,自然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手心虚,而不是紧攥着,也是放松的状态。“放笔一戏空”,更是放松的状态。

    孔子说:“游于艺”。一个游字,道出了艺的本质。虽说现在很多人把艺当成一门职业,赋予了它很多功利的追求,但“有心栽花花不花,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太多,原因也在于心境的放松与否。

庄子说“外重则内拙”,也是同理。

   古人写字之前,讲究慢慢磨墨,焚香沐手,就是通过这些外在的因素,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分地放松,“致虚极,守静笃”,进入到无我之境。

    再看今人的心得。

    启功说:“人以佳纸嘱余书,无一惬意者,有所珍惜,且有心求好耳。拙笔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眼里无精粗纸,手下无乖合字,胸中无得失念,难矣哉。”

吾有一师,专治书法史,颇有成。偶也创作。说每回正经创作时,都是“废纸三千,终无一字。”而到最后收拾家伙的光景了,就着剩纸残墨,随意书写,反而进入状态,作品不觉就产生了。原因在哪里,我想就在于“放松”二字。

可见,拿着拖把大的毛笔,使出打铁的力气来写字,只是江湖卖艺人的噱头。写字的过程,犹如打太极拳,放松心境,从容淡定,方能使手上这支笔,指挥如意。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从个人经验中得出来的感性认识,那么,关于“放松”的理性认识又该是什么呢?

   毛笔是有弹性的。是刚软并济的,这也是构成中国书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一个有弹性的东西,要想充分发挥它的弹性,最忌的就是绷得太紧或听任其完全瘫软。最好的状态,就是能让它“弹”起来。而只有充分放松自己的手腕,才能将利用手腕的弹性,在提与按的时候,使毛笔也充分地提按起来。如果一味地鼓努为力,看上去是很“雄强”,却只是外强中干。如武侠片中所见的,西洋拳术,一味刚狠,招招致命,遇上看似绵软无力的太级拳,却不知不觉就败下阵来。一个人,是迷恋于外在招式的天花乱坠,还是潜心于内在气息的从容揖让,这中间立刻就分出境界的高下。所以中国人喜欢所书品和人品联系起来。书法能修身养性,就在于这种正确的态度。如果态度不正确,如同练武,未能强身,反而伤身。

      所以,“放松”就是太极拳中的“起式”,是一切招式的前提条件。如唱歌,只有在嗓子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才有在高音和低音之间自由地转换。如同古琴中,只有在手腕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声音力度丶质量丶节奏尽如人意,活而实,一紧张就会僵而虚。书写过程中,有时候难免要急于求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如使自己慢下来,充分地放松下来。这时候会发现,在提按使转的时候,格外地顺手。

没有哪种艺术,象书法这样如此依赖于那一刹那的感觉。孙过庭的“五乖五合”便是对这种状态的总结。而依赖感觉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还须得用理性的网把它们给罩住,这就需要进行理性的总结。按照邱振中在《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对毛笔运动的微观分析,无论是提按还是绞转,这些微妙的动作,都需要全身心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才能尽如人意。所以,书写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放松实为一种境界,需卸下我执,不逼己,不媚人,方可一寸得一寸轻松,一寸得一寸自在,职是之故,放松需要修练,并非骤而可得。

        紧绷的心态放松之后,我们才能进入一个自在真如的新世界。我们在书斋中书写,如同太极宗师张三丰在武当绝顶推拉揖让,呼吸吐纳。我们在纸上书写,如同芭蕾舞者在舞台上跳舞,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天地自然同呼吸的过程。应合着自然的节律,身心通泰,一切的愉悦和美感都从这里开始产生。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原文

此语出自苏东坡的《论书》,原文如下: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

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

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希望能帮到你。

书无意于佳乃佳

东坡先生的名句啊!

神韵、旨趣是苏藏书法审美的最高层次,而神韵是从大自然之中汲取而来,只有细心观察,融心于自然而创作的作品才有情趣可言。

无心于法度,心不存笔画,浩然听笔所之,才有暇追求字外旨趣。王羲之作兰亭时不也是无心的吗?

不过,得神遗形是不可避免的。

标签: 于佳乃佳 无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zkpw.com/zh-sg/xq/kpr0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