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维知科普网 >

教育

> 方闻之士是什么意思?

方闻之士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

方闻之士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方闻之士

成语发音:fāng wén zhī shì

成语解释: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成语繁体:方聞之士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方闻之士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方闻之士

【标准发音】:fāng wén zhī shì

【繁体写法】:方闻之士

【方闻之士是什么意思】: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

【方闻之士成语接龙】:耳听八方 → 方闻之士 → 士农工商

【方闻之士成语解读】: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fāng wén zhī shì】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最后一个字士成语?

‘壹’ 最后二个是之士字的成语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鹤鸣之士 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狷介之士 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白屋之士 指贫寒的士人。

绩学之士 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熊罴之士 比喻勇士。

岩穴之士 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一介之士 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有识之士 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有志之士 士:对人的尊称。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贰’ 第四个字是士的成语有哪些

四个字是士的成语有哪些 :

礼贤下士、

仁人志士、

有识之士、专

火居道士、

饱学之属士、

却客疏士、

有道之士、

搢绅之士、

爱才好士、

拘介之士、

皮相之士、

青钱学士、

筑台募士、

倾危之士、

傲贤慢士、

方闻之士、

及门之士、

熊罴之士、

绳枢之士、

斗方名士、

奔竞之士、

湖海之士、

南郭处士、

轻财敬士、

推贤下士、

缙绅之士、

耿介之士、

海岱清士、

爪牙之士、

忠臣烈士

......

‘叁’ 最后一字是士的成语

爱人好士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傲贤慢士 《三国演义》

椎牛飨士 《后汉书·吴汉传》

开科取士

斗酒学士 《新唐书·王绩传》

高人雅士

不栉进士

饱学之士 《三国演义》

白衣秀士 《岳阳楼》

斗方名士

二桃杀三士 《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法家拂士 《孟子·告子下》

鹤鸣之士 《周易·中孚》

狷介之士 《晋书·向秀传》

敬贤礼士 《晋书·张轨传》

礼贤下士 《新唐书·李勉传》

仁人志士 《论语·卫灵公》

谦恭下士 《汉书·韦玄成传》

折节下士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众人国士 《战国策·赵策一》

招贤纳士 《战国策·燕策一》

‘肆’ 最后一字是士的成语

爱人好士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傲贤慢士

《三国演义》

椎牛飨士

《后汉书·吴汉传》

开科取士

斗酒学士

《新唐书·王绩传》

高人雅士

不栉进士

饱学之士

《三国演义》

白衣秀士

《岳阳楼》

斗方名士

二桃杀三士

《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法家拂士

《孟子·告子下》

鹤鸣之士

《周易·中孚》

狷介之士

《晋书·向秀传》

敬贤礼士

《晋书·张轨传》

礼贤下士

《新唐书·李勉传》

仁人志士

《论语·卫灵公》

谦恭下士

《汉书·韦玄成传》

折节下士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众人国士

《战国策·赵策一》

招贤纳士

《战国策·燕策一》

‘伍’ 士开头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为后

士饱马腾

军粮充足copy,士气旺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士可杀不可辱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士农工商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士死知己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爱才好士

好:喜爱。爱护、重视人才

‘陆’ 最后一个字是土的成语有哪些

挥金如土、

本乡本土、

开疆辟土、

不习水土、

半截入土、

不服水土、

皇天后土、

软红香土、

朽木粪土、

一抔黄土、

一片焦土、

开疆拓土、

离乡别土、

‘柒’ 以“士”字结尾的成语

以“士”字结尾的成语124条:

【爱才好士】爱护、看重人才。

【爱人好士】爱护、重视人才。

【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不宾之士】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形容以主人翁的面目出现的人,敢于提意见,提建议。现多指实事求是,不客气、不虚伪的正直人士。

【百金之士】指有都能有作为的人。也指有功而受到重赏的人。

【奔竞之士】奔竞:奔走竞争,形容一味追名逐利的人。

【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白屋之士】指贫寒的士人。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白衣秀士】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八砖学士】指懒惰的人。

【椎牛飨士】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斗方名士】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斗酒学士】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端人正士】指端庄正直的人。

【当轴之士】当:承担;轴:车轴。比喻身居要职的人。

【二桃三士】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法家拂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方外之士】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方闻之士】有道而博闻的人。

【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耿介之士】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高人胜士】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胜士:指隐居者。清高不慕名利的隐居者。

【高人雅士】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高人逸士】逸:隐逸。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

【高斋学士】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海岱清士】海岱:指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四海之内。指海内的清正廉洁的人。

【湖海之士】旧时形容气慨豪放之人。

【火居道士】指有家庭妻儿的道士。

【鹤鸣之士】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横行介士】介士:同“甲士”,披甲的士兵。螃蟹的别称。

【金闺国士】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江海之士】旧指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的人。

【解甲休士】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狷介之士】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拘介之士】拘:洁身自好;介:节操。指不贪不慕,廉洁正派的人。

【及门之士】及:到。旧泛指登门求教的弟子。

【搢绅之士】搢:插;绅:大带;搢绅:宦官的代称。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缙绅之士】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嫉贤傲士】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

【敬贤爱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敬贤下士】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敬贤重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绩学之士】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久役之士】役:服兵役。指长期出征在外的兵士。

【枯槁之士】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南郭处士】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同“滥竽充数”。

【绿林豪士】同“绿林豪客”。

【绿林豪士】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

【礼贤接士】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

【礼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皮相之士】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轻财好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轻财敬士】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同“轻财重士”。

【轻车介士】比喻战车和甲士。

【轻财重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谦恭下士】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谦躬下士】犹言谦恭下士。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青藜学士】指博学之士。

【青钱学士】以之誉称才学之士。

【谦谦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倾危之士】倾:危,邪。诡辩、阴险、奸诈。比喻对国家和人民有很大危险的人。

【钦贤好士】尊敬贤才,爱惜文士。

【轻贤慢士】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

【谦逊下士】下:礼让。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求贤下士】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求贤用士】招求贤良,聘用士人。

【谦以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山谷之士】泛指旧时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

【山林之士】旧时指山林中的隐士。

【骚人墨士】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骚人雅士】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善人义士】善良之人,仁义之士。

【绳枢之士】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贫穷。指贫家子弟。

【瘦羊博士】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跅驰之士】跅驰:放逸不羁。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人。

【推毂荐士】毂: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推毂如同推举人才,引荐贤士。

【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推贤进士】推荐贤人,引进学者。

【推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文房四士】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文人墨士】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学士】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雅士】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熊虎之士】形容勇猛的人。

【息军养士】息、养:休息教养,休整;军、士:军队中的官兵。指休整部队,积蓄力量,以利再战。

【熊罴之士】比喻勇士。

【雪中高士】梅花

【有道之士】明白事理的人。

【岩居之士】岩居:住在山洞里。指隐士。

【一介之士】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以名取士】名:名声;取:取用。依据名望的高低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

【一目之士】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曲之士】仅会一首歌曲的人。比喻只精通一种技艺的人。也指孤陋寡闻的人。

【雅人韵士】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有识之士】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养贤纳士】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

【游侠骑士】漫无目的浪游四方,寻求冒险以显示武功、勇敢、宽仁侠义的人。

【岩穴之士】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有志之士】士:对人的尊称。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忠臣烈士】忠义刚烈的臣子。

【忠臣义士】忠诚而有节操的臣民。

【缀辞之士】缀辞:写书作文。指着书立说的人。

【折节待士】指屈己待人。

【折节礼士】指屈己待人。同“折节待士”。

【折节下士】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知人待士】指对待人的态度好。

【众人国士】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知人下士】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柱石之士】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旧时指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筑台募士】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

【缀文之士】缀文:作文。指从事写作的人。

【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招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爪牙之士】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庄庄其士】庄庄:端庄正直。行为端庄正直的人。

‘捌’ 第一个字是士的成语有哪些

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版自己的人献身。

士农工权商: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士可杀不可辱: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士死知己: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士饱马腾: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玖’ 成语两个人在窗户上。最后一个字是士

成语:自投罗网

【拼音】:zì tóu luó wǎng

【意思】:投:进入;罗网:捕捉鱼鸟的器具。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送死。

【出处】: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诗:“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宋·苏轼《策别十七·去奸民》:“譬如猎人终日驰驱践蹂于草茅之中,搜求伏兔而搏之,不待其自投于罗网而后取也。”

‘拾’ 最后一个字世的成语有哪些

最后一个字是世的成语

傲睨一世[ào nì yī shì] 睨:斜视。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

拔毛济世[bá máo jì shì]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拔山盖世[báshāngàishì]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悲观厌世[bēiguānyànshì] 厌世:厌弃人世。指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本支百世[běn zhī bǒi shì]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本枝百世[běn zhī bǒi shì]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不可一世[bùkěyīshì] 可:许可;赞成。没有赞许过当时的任何人。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才华盖世[cáihuágàishì] 盖:覆盖。才能很高;远远超出当代的人。

操身行世[cāo shēn xíng shì] 犹言立身处世。

超凡出世[chāo fán chū shì] 超越凡俗,离开尘世。

超俗绝世[chāo sú jué shì] 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亦作“超世绝俗”。《宣和书谱·送先辈诗》:“及乘兴一寓于挥洒,自然有超世绝俗之态矣。”亦作“逸世超群”。明·王《春芜记·献赋》:“昨日唐景二大夫,曾举秀士—人,

承平盛世[chéng píng shèng shì] 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

驰名当世[chi ming dang shi] 声名在当代传播得很远。驰名:声名远播。当世:当代。

垂范百世[chuí fàn bǎi shì] 垂:流传。范:典范。指光辉榜样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

聪明绝世[cōng míng jué shì] 聪明到了极点,无人能与之相比。

聪明一世[cōng míng yī shì]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盗名暗世[dào míng àn shì] 盗:窃取;名:名誉、名称;暗:黑暗。在黑暗时代窃取好的名誉。指奸佞之人在乱世乘机骗取声誉。

盗名欺世[dàomíngqīshì] 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钓名欺世[diào míng qī shì] 作伪求取虚名,欺骗世人

独步当世[dú bù dāng shì] 〖解释〗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同“独步当时”。

遁形远世[dùn xíng yuǎn shì] 犹言避世隐居。

风行一世[fēng xíng yī shì] 谓一个时期在社会上盛行。

功高盖世[gōng gāo gàishì] 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孤标傲世[gū biāo ào shì] 孤:孤单;标:标准高。孤高自赏,傲然一世。原形容菊花傲霜独立的形态。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与俗流。

轨物范世[guǐ wù fàn shì] 指作事物的规范、世人的榜样

恍如隔世[huǎngrúgéshì]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指仿佛相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变迁、事物变化之大的感慨。

今生今世[jīn shēng jīn shì] 此生此世。谓有生之年。

经纶济世[jing lun ji shi] 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觉人觉世[jué rén jué shì] 指启发世人觉悟

匡时济世[kuāng shí jì shì] 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立身处世[lìshēnchǔshì] 立身:在社会上立脚;处世: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交往。在社会上自立;与世人交往相处。指做人的言行和交际等活动。

流芳百世[liúfāngbǎishì] 流:流传;芳:花草的香气;比喻好的名声;百世:古人以30年为一世;形容极为久远的时间。美好的名声在后世永久流传。也作“流芳千古”。

流芳后世[liú fāng hòu shì] 见“流芳百世”。

腼颜人世[tiǎn yán rén shì] 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邈如旷世[miǎo rú kuàng shì] 仿佛隔了久远的年代

名垂后世[míng chuí hòu shì] 好名声流传的后代。

目空一世[mù kōng yī shì]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弃情遗世[qì qíng yí shì] 犹言忘情脱俗。

千秋万世[qiān qiū wàn shì] ①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②婉言帝王之死。

穷年累世[qióng nián lěi shì] 〖解释〗形容时间长久。

曲学阿世[qǔ xué ā shì]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太平盛世[tàipíngshèngshì] 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太平:社会安定。

靦颜人世[tiǎn yán rén shì] 靦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文章盖世[wén zhāng gài shì] 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

雄视一世[xióng shì yī shì] 形容称雄于一代。

休明盛世[xiūmíngshèngshì] 休明:美好,清平;盛:兴旺;世:世代。美好清平的兴盛时代。

悬壶问世[xián hú wèn shì] 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艳色绝世[yàn sè jué shì] 姿色美丽,冠绝当代。

一佛出世[yī fó chū shì] ①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有一佛出世。②引申为难得之意。③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生一世[yī shēng yī shì] 一辈子。

遗臭万世[yí chòu wàn shì] 同“遗臭万载”。

永生永世[yǒng shēng yǒng shì] 永远。

游戏人世[yóu xì rén shì] 见“游戏人间”。

鬻声钓世[yù shēng diào shì] 犹言沽名钓誉。

泽被后世[zé bèi hòu shì] 〖解释〗泽:恩泽,恩惠。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知名当世[zhī míng dāng shì] 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

知人论世[zhī rén lùn shì]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做人做世[zuò rén zuò shì] 指在社会上立身行事。

"xx之士"的成语有什么

1、饱学之士

bǎo xué zhī shì

【解释】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2、一介之士

yī jiè zhī shì

【解释】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3、狷介之士

juàn jiě zhī shì

【解释】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4、熊虎之士

xióng hǔ zhī shì

【解释】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

5、缙绅之士

jìn shēn zhī shì

【解释】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6、搢绅之士

jìn shēn zhī shì

【解释】搢:插;绅:大带;搢绅:宦官的代称。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7、缀文之士

zhuì wén zhī shì

【解释】缀文:连缀辞句成为文章。称著述者。

8、耿介之士

gěng jiè zhī shì

【解释】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9、枯槁之士

kū gǎo zhī shì

【解释】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10、皮相之士

pí xiàng zhī shì

【解释】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11、方外之士

fāng wài zhī shì

【解释】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12、方闻之士

fāng wén zhī shì

【解释】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

13、鹤鸣之士

hè míng zhī shì

【解释】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14、跅驰之士

tuò chí zhī shì

【解释】跅驰:放荡。指行为放荡不受约束的人

15、绳枢之士

shéng shū zhī shì

【解释】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

16、柱石之士

zhù shí zhī shì

【解释】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比喻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17、江海之士

jiāng hǎi zhī shì

【解释】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18、不宾之士

bù bīn zhī shì

【解释】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指敢于以主人翁出面提意见和建议

19、白屋之士

bái wū zhī shì

【解释】指贫寒的士人。

20、绩学之士

jì xué zhī shì

【解释】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21、熊罴之士

xióng pí zhī shì

【解释】比喻勇士。

22、岩穴之士

yán xué zhī shì

【解释】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23、一目之士

yī mù zhī shì

【解释】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24、缀辞之士

zhuì cí zhī shì

【解释】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

25、有道之士

yǒu dào zhī shì

【解释】明白事理的人

26、爪牙之士

zhǎo yá zhī shì

【解释】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27、有识之士

yǒu shí zhī shì

【解释】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28、有志之士

yǒu zhì zhī shì

【解释】士:对人的尊称。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方"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方闻之士 [ fāng wén zhī shì ]

有道而博闻的人。

【造句】

1、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方闻之士。

2、清代颜元,是一位方闻之士。

3、他是方闻之士,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4、听完他的报告,我最佩服的方闻之士。

5、伟大诗人屈原是方闻之士,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

方巾长袍 [ fāng jīn cháng páo ]

方形头巾,长袍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儒生。

【造句】

1、 世俗的方巾长袍,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且。

2 、汉朝的方巾长袍在奉上掷地有声的奏章的同时,却希世比周,苟合取容。

3、 世俗的方巾长袍,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

4、 经过三年苦修,他攻得方巾长袍的地位,在政府机构谋得一份官职。

5 、我本是一个贫困的方巾长袍,并不富裕.

方正不苟 [ fāng zhèng bù gǒu ]

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造句】

1、老秀才是府城中极方正不苟、质朴、博学的人。

2、他是本城中极方正不苟、质朴、博学的人。

3、汉字工整方正不苟、冥契道妙的长处,极富音律的韵味,叫人赏心悦目。

4、对我来讲,小兵是个方正不苟,说到做到的好朋友。

5、 他为人方正不苟,从不会低三下四的巴结别人。

方便之门 [ fāng biàn zhī mén ]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方寸不乱 [ fāng cùn bù luàn ]

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

【造句】

1、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巴甫洛夫

2、有些领导利用职权大开方便之门,假公济私,让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

3、父亲从事人事工作多年,但他从不为自己家或亲属开方便之门。

4、现在有的干部借职务之便,为自己的亲友大开方便之门。

5、起初,我们给学生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自由发挥。

百度知道

科举制度

科举

1.童生: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童子试、小试,俗称小考。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生试的次弟为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和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参见县试、府试、院试。

2.殿试: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元无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2、原指参加殿试的贡士,后泛用为对士人的敬称。《宣和遗事》前仪式:“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3.进士:应试中选之称。唐代,进士考试合格谓之及第。明清只殿试一甲第一、二、三各赐进士及第,余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不称及第。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奏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趋附其门......今日已定,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明洪武四年太祖始策问会试者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理士及第三,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以次授官。”

4.举人: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成为一种出身资格。又俗称“孝廉”。《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元年三月诏:“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唐白居易《把酒思闲事》诗:“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清赵翼《陔余丛考.举人》:“今世俗别称举人曰孝廉,以孝廉本郡国所举也。然汉时举人名目甚多,如贤良方正、文学有道、直言极谏、茂才异等、明阴阳、明兵法、能治狱,有行义之类,皆郡国所举,而孝廉特其一途耳,今专以此为举人之称,盖孝廉乃每岁所常举,其他则随时诏士,而不能入仕;今乡试已中者为举人,即会试不第,亦不必再应乡举,而并可依科就选。”参阅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5.六艺: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国小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周礼.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6.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源于唐、宋时的府试、州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贡生、荫生、官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朝廷庆典加科称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可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明史.选举志》:“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陶福履《常谈.乡试》:“[周官]: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颁于乡吏,使各教其所治。三年,则乡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献其书于王,此乡试所由昉也。唐之乡贡、宋之漕试,即今乡试也。”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第一节:“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于城内东南方建立贡院,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

7.县试:亦称县考。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取得入学资格的士子,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保其无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之子孙,方准应考。约试五场,各场分别试四书文(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具备参加上级府试的资格。以下各场续考与否,听凭自愿。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一章第一节:“顺治时,县、府试取额有定,照入学名数,县考取二倍、府考取一倍,以送院考。康熙三十九年,令府、州、县考取童生不必限数,倘滥送由学政参覆。”

8.监生:

在国子监中肄业诸生,统称监生。其名始于唐代。明清入监之途甚多,主要来自考选,或由皇帝特许,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等名目。明初,监生与科举、荐举同为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之一。又,由捐纳而取得应试资格者,亦称监生。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往往并不就监读书。《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每负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监考留。会试下第举人,入监卒业。又因谏官关贤奏,设为定例。府、州、县学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一等入国子监......日本、琉球、暹罗诸国亦皆有官生入监读书。”

9.秀才:本为优异人才的通称。至汉始为举士科目之一。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三国魏后复称为秀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后渐废,仅作为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采荐举之法,曾举秀才数十人,授以知府等官。以后即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百不匿,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秀异之材,可为士者。”《汉书.武帝记》:“五年冬......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恃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衔相及使绝国者。”清赵翼《陔余丛考.秀才》:“唐初秀才试方略策三道,其后举人惮于略之科,为秀才者殆绝,而多趋明经、进士,然唐时凡举子皆称秀才......元、明以来,秀才为读书者之通称。今俗犹以府、县学生员为秀才,盖亦沿称也。府、县学生员之制始于明。”

10.国学:

西周时代为天子及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按学生年龄又分为大学、国小。大学即辟雍,规模较大,中有五学,分科教授典礼、音乐、文字、舞蹈等。国小,规模较小,司教的民称为“小辅”。王太子八岁入国小,十五岁入大学。公卿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十三岁入国小,二十岁入大学。其余众子则十五岁入国小。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国小以书数为主兼及一般行为情形均有金文及文献的记载。至汉代则发展为太学。《大孟鼎》铭文:“女妹(昧)辰又大服,余侍即朕国小,女勿克余乃辟一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熟,党有庠......国有学。”《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11.科举: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荐举与考试之法起源甚早。隋代,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的垄断,炀帝时始设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等科,分科取士,因称科举。武则天称制时,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宋以后,科举皆用儒家经义。明、清两代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体式为八股文,解释并须依照朱熹《四书集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为显示其“至公”,规定了各种制度以防止舞弊,实际上,弊端极多。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始废。然科举制度对中下层知识分子走上政治舞台、废除门阀世族垄断政权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对中国唐宋以下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影响至深。《清史稿.选举志》:“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学,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后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唐之制度.科举》:“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第六章第二节:“隋唐以前是选举,隋唐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自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是因为科举制度最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成为有力的统治工具之一。”又“从两汉的荐举,经过‘九品中正’制度,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取士制度从豪强把持到皇权独揽的发展过程。”

12.太学:

古代学校名。古文献记载,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皆为教育上层贵胄子弟之所,为古之国学,也即太学。太学之始置,在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并立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实施教育,受教者称博士总弟子。至唐代,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同属国子监。宋代兼设国子、太学。明以后,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称监生,别称太学生。《汉书.武帝纪》:“[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悯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在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13.国子监:

古代的最高学府。晋武帝时设立国子学,隶属太常。北齐更名国子寺,成为独立机构,主官为祭酒。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以后历代大体沿其称。唐代国子监分为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除事务官外。负责教育工作的为博士与助教。宋、元以后渐存国子一学。明代南、北亦各设国子学,称为南监、北监,国子学生由州、县学选拔贡入肄业。清代则可由捐纳取得监生名义,不必在监受业。唐高宗时,曾据《周礼》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世又以“成均”为国子监的别称。《晋书.职官志》:“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宋史.儒林传一.崔颂》:“宋初,判国子监......建隆三年夏,始会生徒讲说,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赐之。每临幸国学,召颂与语,因及经义,颂应答无滞。”宋王之道《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诗:“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14.主考:科举考试中乡试的主考官。明、清时代,举行乡试,由朝廷选派考官赴各省主持,称为主考。其职务为总阅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举人及其试卷奏报皇帝。其官有正有副,均以翰、詹、科、道及阅、部、府、寺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明史.选举志二》:“主考,乡会试俱二人。”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第四节:“考官宋时皆选外官有文者任之,不限资格。元制或由部选差,或由行台及廉访使公开选差,或由京官典试。明初由监临、提调等官延聘,或为教职,或为儒士,其用京官典试自嘉靖戊子始,参用翰林自万历乙酉始......康熙十年从御史何元英之请,考官专用进士出身之员,然举人出身者尚间有之。雍正三年颁考试典试官之令,始限翰林及进士出身部院官。自是以后,顺天主考用一二品大员,各省主考分大、中、小省,用侍郎、阁学、翰詹科道及编修检讨不等,亦有用内阁与各部之进士出身者。各省乡试每省主考二人,正副各一。”

15.解元: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亦称“解首”。宋洪迈《容斋四笔.责降考试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海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16.会元: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为会元。”《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上以会元韩苂为状元,榜中解元皆改庶常。”

17.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基称唐代已有,武则天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曰状头,亦曰状元。后亦称殿元、鼎元。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三元》:“正统十年乙丑,商公辂由解元、会元捷状元。终明世三元,公及黄观而已。先是文运独盛于江西,故有‘状元多吉水,朝内半江西,’之谣。”参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18.状元坊: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封建王朝为奖励士人走科举道路,在状元及第后,命有司于其本乡居宅附近建立状元牌坊,宋时已有此制。宋吴自牧《梦梁录.士人赴殿试唱名》:“文武状元注授毕,各归乡里。本州则立状元坊额牌于所居之侧,以为荣耀。”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状元坊》:“任亨泰,襄阳人,以太学生中洪武二十一年进士,上特命有司建状元坊以旌之,遂为例。”

19.孝廉: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每年进行,以封建德行为人才标准。东汉时尤为进取者必由之路。然常为世家大族所操纵。《汉书.董仲舒传》:“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又《武帝纪》:“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后汉书.百官志五》:“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人。”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明清两代举人的别称。《二十二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何孝廉定去了。”

20.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21.雁塔题名:唐代新进士及第,赐宴后,有前往慈恩寺(在今西安寺南)在大雁塔下题写自己姓名与诗的风尚。后因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会昌中,曾为宰相李德裕禁止,后恢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时白乐天二十七。”又“进士题名,自神龙(唐中宗年号)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会昌三年,赞皇公(指李德裕)为上相......于是向之题名,各皆削法,盖赞皇公不由科第,故设法以排之。洎公失意,悉复旧态。”元郑德辉《驺梅香》第三折:“小姐道,你若是凤墀得志,雁塔题名,可早来呵。”

标签: 方闻 之士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zkpw.com/zh-sg/jy/nqm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