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六經和五經的區別

六經和五經的區別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樂經》;十三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六經和五經的區別

《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書》也叫做《書經》或《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集。全書分為四部分,主要記述商、周兩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戰爭、階級關係、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易》也叫做《易經》或《周易》,是我國最早的占卜用書。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可能成書於戰國或秦漢之際。




六經和五經的區別是什麼?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六經:五經上加樂(初六經,後樂亡佚,故後人多稱五經)。

但凡提到《六經》是一定離不開《四書》的,二者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南宋大儒、一代國學宗師朱熹從《禮記》中摘出《大學》和《中庸》兩篇單獨成書,並與《論語》、《孟子》一起合訂為《四書》,而後又親著《四書章句集註》,在國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擴展資料:

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

四書五經還是六經?

五經。

拓展資料: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説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詩經》

主條目:詩經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尚書》

主條目:尚書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説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説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讚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禮記》

主條目:禮記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説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雖只是解説《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周易》

主條目:周易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祕,而內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説伏羲重卦,有説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説,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説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説“經”的內容。

《春秋》

主條目:春秋

《左傳》 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説是魯國曆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詩書禮,易春秋,號六經"````為什麼説是六經?哪六經?她與四書五經裏的五經有什麼區別?

“經”是古代人們對於重要的典籍的稱呼。它本來是一個紡織術語,古代人織布,縱線是先設定好的,然後再織上橫線。縱線稱為“經”,橫線稱為“緯”。顯然,在織造方面,“經”是主要的,起着主體設定作用的。所以人們用“經”來指稱重要的典籍。先秦時期,人們對“經”的稱呼比較隨意,也並不對它投射神聖和崇拜的意義,只是僅僅指稱自己認為重要的典籍,比如《荀子》就將《詩》、《書》指為“經”。但這只是他個人的看法,不是公共意識。一般認為,“經學”的正式建立應當是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它標誌着政府將“經”賦予了公眾思想指導的意義。“五經”是《易》、《詩》、《書》、《禮》、《春秋》。當然,這不是唯一的排列順序,古文學家和今文學家在“經”的排列順序上是有分歧的。《禮》指的是《儀禮》,到了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為《儀禮》、《周禮》和《禮記》作注,合稱為“三禮”這樣,“經”又擴大成為了七部。其中,《春秋》中又有人們普遍認為是解釋它的“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榖樑傳》,所以實際上“經”所包含的典籍有10種。但是,古人不是以我們的眼光看待《左傳》的。因為《左傳》中包含了《春秋》的經文,所以他們將《春秋》和《左傳》看成一部典籍。這樣,就有了《易》、《詩》、《書》、“三禮”、“三傳”9部典籍,唐代稱之為“九經”。中、晚唐時期,又增加了《孝經》、《論語》、《爾雅》三部典籍,稱為“十二經”,宋代增加了《孟子》,稱為“十三經”。事情到此才算正式了結。雖然只有“十三經”但是,關於經書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僅據《四庫全書總目》的著錄,經部書籍就有1773部,20427卷

耐心解答就採納 儒家學説裏面的六經和五經有什麼區別?他們有什麼關係?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説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標籤: 六經 五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xq/x4nm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