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化干戈為玉帛的意思是什麼

化干戈為玉帛的意思是什麼

化干戈為玉帛的意思是什麼

化干戈為玉帛”的意思是:比喻使戰爭化為和平。

戈:古代的兩種兵器,這裏代指戰爭。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古代諸侯會盟時帶的禮物。

化干戈為玉帛”的出處: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翻譯: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刃)高的城池來保護國家守衞百姓,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發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部落首領上萬。

成語故事: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曾孫。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於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後,舜又向堯推薦説: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大禹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人。他忠於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幹,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穿履,親自到治水第一線。為便於治水,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已,仁厚愛民。

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牆來保衞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都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掐眈地等待着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後,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裏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天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後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成語寓意:

就為人處世而言,機巧之心不能過重,要善於隨順物事之自然,以簡馭繁。大禹在治國中,即善於順民之性而為,因此能夠得到諸侯百姓的擁護。在大禹治水的傳説中,大禹也是善於循地勢之自然,疏而導之,使洪水隨地勢順利入海。大禹的父親夏鯀則不然,在治國中,不是首先考慮民性民生,而是先謀劃着如何防民;在治水中,不是首先考慮水往低處流的本性,而是一味地去堵。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多一分純白”,少一分機巧,多一分真誠,少一分詐偽,世間也就自然會多一分和諧,少一分紛爭。

標籤: 化干戈為玉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xq/r2z6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