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崑山腔的發展中誰對其進行了改良

崑山腔的發展中誰對其進行了改良

崑山腔的發展中誰對其進行了改良的答案是:魏良輔

崑山腔的發展中誰對其進行了改良

崑曲史上最重大的事就是魏良輔對崑山腔的改造。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跟崑曲關係最重大的事有兩件:一件是嘉靖二十六年或二十二年寫了一本研究崑山腔改造的著作《南詞引正》;一件是嘉靖三十九年前後,魏良輔創造了“水磨調”的唱法,而且使水磨調的唱法成為崑山腔的正宗。經改革的崑山新腔更是柔美婉轉、清俊温潤。魏良輔與張野塘也改良了北曲昆唱,即用崑腔唱北曲須唱的“字清腔勁”。在當時,魏良輔崑腔的唱法在流傳的過程中也有稍稍的變化,形成了崑山、蘇州、無錫三派,各具風格。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號此齋,晚年號尚泉、上泉,又號玉峯,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廣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東左布政使,三年後致仕,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對崑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崑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崑劇,原名崑山腔,發源於元末明初的蘇州府崑山縣,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主要以中州官話為唱説語言,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曲笛、三絃等為主要伴奏樂器,糅合了唱唸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

崑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崑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

崑劇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説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着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

標籤: 崑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sh/mzg8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