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焦桐講的是誰

焦桐講的是誰

焦裕祿。打開中國地圖,沿着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會發現有一座叫做“蘭考”的小城。

歷史上,黃河在蘭考多次改道和氾濫。

焦桐講的是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近800年間,黃河蘭考段決口了143次之多,風沙、內澇、鹽鹼成了蘭考數百年不絕的“三害”。1962年冬天,蘭考縣遭受 “三害”極為嚴重,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年最低水平。12月的蘭考,寒風裹着沙塵漫天飛舞,縣城的街道冷冷清清,有一個人來到了這裏赴任縣委書記,他的名字叫焦裕祿。面對一望無邊的黃沙,結着冰凌的窪窩,還有搖曳着枯草的鹽鹼地,老百姓苦笑着説,這些地,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旱不澇收鹽鹼,就是不見收莊稼。

重重困難,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了這位新上任的縣委書記肩上。夜,已經很深了,焦裕祿躺在牀上輾轉反側,苦苦思索着,他決心一定要改變蘭考的面貌!第二天,當大家得知焦裕祿是新來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下鄉考察災情去了。他從這個大隊到那個大隊,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幹部談。

見到沙丘,他説:“栽上樹,豈不是成了一片好綠林!”見到窪窩,他説:“這裏可以栽葦、種蒲、養魚。”見到鹼地,他説:“治住它,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焦裕祿的話,説得大家心裏熱呼呼的,讓大家從困難中看到了希望。“焦裕祿精神”是一種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精神,被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習近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所在。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我們黨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傳家之寶,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精髓。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靈魂。

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重要內容。清正廉潔、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鮮明特點。習近平這樣評價焦裕祿同志的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2021年,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週年之際予以發佈,其中包括焦裕祿精神。

焦桐講的是關於誰的故事

焦桐講的是關於焦裕祿的故事。在河南蘭考縣焦林的最東端,59歲“高齡”的“焦桐”是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的泡桐樹,現在依然枝繁葉茂。

城東焦桐路盡頭的焦林邊緣,綠化工人正在植樹,種下的還是泡桐。

在焦林的最東端,是一棵已經59歲“高齡”、由焦裕祿親手種下的焦桐。如果將它的年齡換算成普通人的壽命,應該是一百三四十歲。魏憲堂、魏善民父子接力義務管護這棵焦桐半個多世紀,蘭考人以這種樸素的方式紀念好書記焦裕祿。焦裕祿嚴於律己焦裕祿身體力行,無論工作多忙,總是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

他經常開襟解懷,捲起褲腿和羣眾一起幹活,羣眾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經常和羣眾一起翻地、封沙丘、種泡桐、挖河渠,就在縣委決定他住院治療的前幾天,他還揮舞鐵掀在紅廟公社葡萄架大隊,和羣眾一起勞動。

焦桐講的是誰的故事?

焦桐講的是焦裕祿的故事。焦裕祿肩披外套、雙手叉腰、側頭目視遠方,背後斜伸出一片桐樹葉。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焦桐。

當時的蘭考,風沙肆虐,沙子一起就打死一片莊稼,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種植泡桐樹從而克服了這種困難,所以焦桐代表了焦裕祿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精神。焦桐講的主要內容1963年初春,剛調任蘭考縣委書記幾個月的焦裕祿,便向在蘭考插隊的幾個上海知青請教,確定了種植泡桐抗風沙的科學思路。因為泡桐耐鹽鹼,沙窩子裏能紮根,根深葉茂,能夠有效擋風壓沙。

滿地的泡桐,成為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理水沙鹼三害的金鑰匙。風沙無言,泡桐有聲。50多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大量種植泡桐。

焦桐是關於誰的故事

焦桐講的是關於焦裕祿的。焦裕祿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肩披外套、雙手又腰、側頭目視遠方,背後斜伸出一片桐樹葉。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焦桐。

當時的蘭考,風沙肆虐,沙子-起就打死一片莊稼,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當時,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種植泡桐樹從而克服了這種困難,所以焦桐代表了焦裕祿鞠躬盡瘁的精神。風沙無言,泡桐有聲。50多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大量種植泡桐,半個世紀後,蘭考泡桐成了當地百姓發家致富的"搖錢樹”,也成為了蘭考的地標。

它宛若--座豐碑,無聲地激勵和鞭策着蘭考人,更將焦裕祿鞠躬盡瘁、服務人民的精神播廣傳遠。

焦桐講的是關於誰的

焦桐講的是關於焦裕祿的。焦裕祿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肩披外套、雙手又腰、側頭目視遠方,背後斜伸出一片桐樹葉。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焦桐。

當時的蘭考,風沙肆虐,沙子-起就打死一片莊稼,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當時,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種植泡桐樹從而克服了這種困難,所以焦桐代表了焦裕祿鞠躬盡瘁的精神。焦桐講焦裕祿的故事情節“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是當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據蘭考縣誌記載,自1644年至新中國成立的305年間,蘭考發生澇災90多次;新中國成立前的10多年間,蘭考被風沙掩埋的村莊就有63個。

1949年,全縣糧食畝產僅38.5公斤。風沙無言,泡桐有聲。50多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大量種植泡桐;半個世紀後,蘭考泡桐成了當地百姓發家致富的"搖錢樹”,也成為了蘭考的地標。

它宛若--座豐碑,無聲地激勵和鞭策着蘭考人,更將焦裕祿鞠躬盡瘁、服務人民的精神播廣傳遠。

蕉桐是誰的故事

講的是關於焦裕祿的故事。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只工作了475天,卻用實際行動鑄就了感天動地的焦裕祿精神。

當年他親手栽下的幼苗,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焦桐”。

在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的今天,我們要栽下一棵棵精神的“焦桐”,讓它們在中原大地根深葉茂、茁壯成長。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為治理"三害"帶病深入基層,總結出"扎針貼膏藥"治理沙丘。他帶頭植樹造林,廣栽桐樹。焦裕祿同志生前倡導栽種的泡桐樹如今已成為蘭考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這棵泡桐樹是焦裕祿同志於1963年春親手栽種,並在樹旁留影紀念。蘭考人民為緬懷焦裕祿同志,稱這棵泡桐為"焦桐"焦桐生長茂盛,每到春天數不清的桐花綻放,人站在樹下頓感心曠神怡。該樹1978年被縣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園區歷經幾次修葺,環境風貌煥然一新。

此處是來蘭考參觀者的必遊之地"焦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徵。

標籤: 焦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q3nw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