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禮記二則是誰寫的

禮記二則是誰寫的

戴聖。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

後世稱其為“小戴”。

禮記二則是誰寫的

戴聖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後蒼學《禮》,兩人被後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聖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即《小戴禮記》傳為聖編。《漢書》記載成書於漢建初七年(80年)。

鹹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聖為“考城伯”。戴聖一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成就卓著,史稱戴德為“大戴”,戴聖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戴聖將戰國到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説《儀禮》 的資料彙編,後經鄭玄作注,擺脱從屬於《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其要言精義比起《儀禮》 中的繁文縟節,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戴聖因此開創了“小戴學”。

戴聖精心講授“禮學”,授徒頗多,曾傳其學於樑人橋仁、楊榮等,於是,今文禮學“小戴學”又有了“橋、楊氏之學。小戴對於傳播和發展《禮》學有一定貢獻,《小戴禮記》被列為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唐時被稱為“大經”,明時已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中的《禮》。該書在中國儒家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人研究和發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

八下《禮記二則》原文

《禮記》二則【朝代】先秦雖有嘉餚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 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兑命》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 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 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拓展資料:雖有嘉餚解析: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 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後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然後才能勉勵自己。 所以説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説命》説:“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説的就是這個 道理吧?賞析:《雖有嘉餚》 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 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 相輔相成的, 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 人能終其天年, 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 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

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賞析:本文表達了作者希望未來能建設一個沒有君主統治,人人平等自由、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制度的美好心願,從側面折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

禮記二則原文及翻譯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説,“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尚書·兑命》説“教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這話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因此人們不單敬愛、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疼愛、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人們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户户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説、禮樂中和説),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禮記是誰寫的

《禮記》是戴聖寫的。《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説,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禮記》是誰寫的?

《禮記》是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整體介紹《禮記》原本四十六篇,始於《曲禮》,終於《喪服四制》,但因《曲禮》、《檀弓》、《雜記》三篇內容過長,所以大多版本將其分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説。記禮節條文,補他書所不備,如《曲禮》、《檀弓》、《玉藻》、《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喪大記》、《奔喪》、《投壺》等。

標籤: 禮記 二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o02w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