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渦流是誰發明的

渦流是誰發明的

萊昂·傅科。

渦流(Eddy Current,又稱為傅科電流)現象,在1851年被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所發現。是由於一個移動的磁場與金屬導體相交,或是由移動的金屬導體與磁場垂直交會所產生。簡而言之,就是電磁感應效應所造成。這個動作產生了一個在導體內循環的電流。

磁場變化越快,感應電動勢就越大,渦流就越強;渦流能使導體發熱。在磁場發生變化的裝置中,往往把導體分成一組相互絕緣的薄片或一束細條,以降低渦流強度,從而減少能量的損耗;但在需要產生高温時,又可以利用渦流取得熱量,如高頻電爐原理。

當線圈中的電流隨時間變化時,由於電磁感應,附近的另一個線圈中會產生感應電流。實際上這個線圈附近的任何導體中都會產生感應電流。如果用圖表示這樣的感應電流,看起來就像水中的旋渦,所以我們把它叫做渦電流引。渦流可以應用在無損檢測與監看多種金屬製品的結構,如飛機機身與零件的表面及近表面的檢測等。在划槳的時候,帶起水面的局部漩渦,也是一種類似渦流的情形。

渦流是誰發明的

導體在非均勻磁場中移動或處在隨時間變化的磁場中時,因渦流而導致的能量損耗。渦流是上述情況下導體內的感生的電流。這種電流在導體中形成一圈圈閉合的電流線,稱為渦流(又稱傅科電流)。

置於隨時間變化的磁場中的導體內,也會產生渦流,如變壓器的鐵心,其中有隨時間變化的磁通,它在副邊產生感應電動勢,同時也在鐵心中產生感應電動勢,從而產生渦流。這些渦流使鐵心發熱,消耗電能,這是不希望有的。但在感應加熱裝置中,利用渦流可對金屬工件進行熱處理。

大塊的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或處在變化的磁場中,都要產生感應電動勢,形成渦流,引起較大的渦流損耗。為減少渦流損耗,常將鐵心用許多鐵磁導體薄片(例如硅鋼片)疊成,這些薄片被分開呈梯形狀,表面塗有薄層絕緣漆或絕緣的氧化物。磁場穿過薄片的狹窄截面時,渦流被限制在沿各片中的一些狹小回路流過,這些迴路中的淨電動勢較小,迴路的長度較大,再由於這種薄片材料的電阻率大,這樣就可以顯著地減小渦流損耗。所以,交流電機、電器中廣泛採用疊片鐵心。

當然,在生產和生活中,有時也要避免渦流效應。如電機、變壓器的鐵芯在工作時會產生渦流,增加能耗,並導致變壓器發熱。要減少渦流,可採用的方法是把整塊鐵芯改成用薄片疊壓的鐵芯,增大回路電阻,削弱迴路電流,減少發熱損失。

標籤: 渦流 發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nq8p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