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電磁爐起源於什麼時候

電磁爐起源於什麼時候

電磁爐起源於什麼時候的答案是:1957年

電磁爐又稱為電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電磁爐誕生於德國。1972年,美國開始生產電磁爐,20世紀80年代初電磁爐在歐美及日本開始熱銷。

電磁爐的原理是電磁感應現象,即利用交變電流通過線圈產生方向不斷改變的交變磁場,處於交變磁場中的導體的內部將會出現渦旋電流(原因可參考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這是渦旋電場推動導體中載流子(鍋裏的是電子而絕非鐵原子)運動所致;渦旋電流的焦耳熱效應使導體升温,從而實現加熱。

電磁爐起源於什麼時候

電磁爐的爐面是耐熱陶瓷板,交變電流通過陶瓷板下方的線圈產生磁場,磁場內的磁力線穿過鐵鍋、不鏽鋼鍋等底部時,產生渦流,令鍋底迅速發熱,達到加熱食品的目的。灶台台面是一塊高強度、耐衝擊的陶瓷平板(結晶玻璃),枱面下邊裝有高頻感應加熱線圈(即勵磁線圈)、高頻電力轉換裝置及相應的控制系統,枱面的上面放有平底烹飪鍋。其工作過程如下:電流電壓經過整流器轉換為直流電,又經高頻電力轉換裝置使直流電變為超過音頻的高頻交流電,將高頻交流電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狀的感應加熱線圈上,由此產生高頻交變磁場,其磁力線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於金屬鍋。在烹飪鍋體內因電磁感應就有強大的渦流產生,渦流克服鍋體的內阻流動時完成電能向熱能的轉換,所產生的焦耳熱就是烹調的熱源。

鍋的材質必須為鐵質或合金鋼,以其高磁導率來加強磁感,從而大大增強渦旋電場及渦流熱功率。其他材質的炊具由於材料電阻率過大或過小,會造成電磁爐負荷異常而啟動自動保護,不能正常工作。同時由於鐵對磁場的吸收充分、屏蔽效果也非常好,這樣減少了很多的磁輻射,所以鐵鍋比其他任何材質的炊具也都更加安全。此外,鐵是人體長期需要攝取的必要元素,但人體只能吸收二價鐵,鐵鍋炒菜中含的是三價鐵,然而身體中的還原性維生素可將3價鐵轉換為2價鐵以利吸收。

電磁爐又名電磁灶,是現代廚房革命的產物,它無需明火或傳導式加熱而讓熱直接在鍋底產生,因此熱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是一種高效節能廚具,完全區別於傳統所有的有火或無火傳導加熱廚具。 電磁爐是利用電磁感應加熱原理製成的電氣烹飪器具。由高頻感應加熱線圈(即勵磁線圈)、高頻電力轉換裝置、控制器及鐵磁材料鍋底炊具等部分組成。

電磁爐主要有兩大部分構成:一是能夠產生高頻交變磁場電子線路系統(含電磁爐線圈盤);二是用於固定電子線路系統,並承載鍋具的結構性外殼(含能承受高温和冷熱急變的爐面板)。

(1)電子線路系統包括:功率板、主機板、燈板(操控顯示板)、温控、線圈盤及熱敏支架、風機、電源線等。

(2)結構性外殼包括:爐面板(瓷板、黑晶板)、塑膠上下蓋等;

(3)説明書、功率貼紙、操作膠片、合格證、塑膠袋、防震泡沫、包裝盒、條碼、卡通箱。

1、爐面板:用於承載鍋具,有進口和國產,國產A、B級已能滿足使用要求。

2、高壓主基板:構成主電流回路。

3、低壓主基板:用於電腦控制功能。

4、LED線路板:顯示工作狀態和傳遞操作指令。

5、線盤:將高頻交變電流轉換成交變磁場(PAN)。

6、風扇組件:散熱輔助元件(FAN),降低爐內元器件温度。

7、IGBT:俗稱功率管,通過低電流信號、控制大電流的通斷(IGBT)。

8、橋式整流塊:將交流電源轉換為直流電源(BD101)。

9、熱敏電阻件:將熱量信號傳遞到控制電路。

10、熱開關組件:感應IGBT工作温度,從而保護IGBT由於過熱損壞。

標籤: 電磁爐 起源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jjo5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