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什麼性建築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什麼性建築

紀念性。漢代石闕,簡稱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

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什麼性建築

闕出現於西周,在漢代普遍使用,是一種導引性的標誌建築,多設在城市、宮殿、祠廟、宅第等前方,稱為門闕。作為城市、宮殿、壇廟、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誌,以加強整個建築羣的隆重感。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爾雅·釋宮》郭璞注:“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

’”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乃懸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漢代石闕,簡稱漢闕,是漢代的一種塔樓狀裝飾性建築。

闕,東漢《釋名》:“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文獻記載首見《詩經》。漢代闕盛行,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

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大漢王朝是一個遙遠而神祕的王朝,它模糊的身影總是引發現代人無數的猜測和聯想。漢並天下,與民休息,生產力得以迅猛發展,國殷民富,建築作為漢代先民凝固的史詩也寫下了空前輝煌的一章。

闕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建築形象,闕屬於“宮門”的形制,即建在宮門或陵墓等建築羣前的左右對稱的建築物,兩闕間空缺的地段為通向闕後建築物的道路。其構造是中央無門扇,“闕”與“缺”相通,兩闕之間為一通道,“闕然為道”,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東漢元初五年(118年)世界文化遺產第1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城東3公里的少林大道南側,中嶽廟正南500米泰室闕(太室闕)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為“中嶽漢三闕”。太室闕由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東西二闕,闕門間距6.75米,東闕高3.92米,西闕高3.96米。

兩闕結構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構成。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嶽太室陽城”六個篆字,西闕有隸篆參半的銘文。太室闕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共砌成八層,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嶽泰室陽城”六個篆字,西闕有隸篆參半的銘文,記述造闕的經過,上書“元初五年四月陽城□長左馮詡萬年呂常始造作此石闕”等字。闕身四面刻出了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以及動物等畫像五十餘幅,再現了漢代貴族的生活場面。

標籤: 漢闕 漢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80go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