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贛南採茶戲最早出現在江西哪個縣

贛南採茶戲最早出現在江西哪個縣

贛南採茶戲最早出現在江西哪個縣的答案是:安遠縣

贛南採茶戲,俗稱“茶燈戲”“燈子戲”,有“客家藝術一枝花”的美譽,發源於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其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於贛南、粵北和閩西,一度也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贛南採茶戲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內容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

贛南採茶戲最早出現在江西哪個縣

自明代起,在全國經濟活躍,人口增多的大氣候刺激下,江南的茶葉生產逐漸走向繁榮,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茶文化”熱也在民眾中出現,並且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積極應和。如明代大劇作家,江西人湯顯祖(1550—1616)的詩中就出現了“僻塢春風唱採茶”的句子;在他的不朽之作《牡丹亭》裏寫到南安太守杜寶來到城郊“勸農”時,出現了一對婦人持茶葉筐邊歌邊上場,歌中唱道:“乘穀雨,採新茶,一旗半槍金縷牙。…”明萬曆年間(1573—1620)重修的石城縣崖嶺熊氏宗譜中的《熊休甫先生傳》也有“每月花晨,座上常滿,酒半酣則率小溪唱插秧採茶歌,……”的記載,説明當時贛南的採茶歌已相當流行。

採茶歌隨茶葉交易在江南廣為傳唱,各地叫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一首是以一年12個月為起句,唱的是茶農種茶、摘茶、做茶、品茶、賣茶的過程,由12位茶女手提茶籃表演。後來又出現從十二月唱到正月,稱“倒採茶”,詞同曲不同。

至明末,客家地區陸續出現了姐妹摘茶、雙採茶、四季採茶、送哥賣茶等多個有簡單人物,扇子、茶籃為道具的歌舞小演唱。在茶葉生產形成規模後各地茶商往來頻繁,出現了“開茶市”,“收茶市”的節日儀式。茶農與茶商編演了更多有關茶的節目。如瑞金的茶燈調中,有了摘茶、看茶、稱茶、算茶錢、送茶的唱段。歌中有了“茶香客”、“茶香姐”的人物。在舂節期間這些節目也用於給茶家、商鋪恭賀新年。為了製造熱鬧氣氛,出行時有的舉着各式花燈,有的與馬燈和花鼓配合演出。馬燈有二馬、四馬兩種,在嗩吶鑼鼓的伴奏下,一邊跑馬一邊唱馬燈調,圍起圓場後也會演一些簡單小戲。

花鼓源自安徽風陽,原為兩位婦女打着腰鼓(後改為小鼓)邊走邊唱的賣唱形式,後來受當時新興的“雜劇”的影響,增加人員,也演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小戲,人稱為“大堂花鼓”。還有一種花鼓又稱花燈,在唱完《進門歌》之後,由丑角扮的花鼓公頭戴絨帽,鼻上裝須,左手拿紙傘,右手拿白紙扇,在鑼鼓聲中走矮步上場,引出旦角裝扮的扎彩頭、穿花衣、系圍裙,左手拿花帕,右手拿花扇的花鼓婆,二人對舞對唱。此外,還有流行在龍南縣南部的“夾湖花鼓”,也是風陽花鼓的一個支流,由板凳龍、鑾泡茶、銅錢歌、走馬燈、單(雙)扇花等組成,以歌舞形式表演,男着醜扮短裝,女着旦裝,手拿扇子、銅錢棍、小鼓等邊演邊唱。後來,所有這些花鼓的表演都盡數納入到茶籃燈之中,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各地也陸續編演了《姐妹摘茶》、《大堂花鼓》、《板凳龍》、《五子等姐姐》、《九龍茶燈》等歌舞小戲,這些小戲有的以幾位茶女為主,加茶童插科打諢或由兩旦一醜表演,內容較簡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380q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