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鹿幾念什麼

鹿幾念什麼

jǐ。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不超過35公斤,體長75~115釐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猄”。 中國分佈有四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佈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菲氏麂僅有標本報道。

麂屬動物為中小型鹿類,最大體重不超過35公斤,雄獸有角,雌獸無角,只在相應部位微有突起。麂角的角基頗長,外有毛皮包裹。角尖向內向下彎曲,基本不分叉。成年雄獸長角後,未見脱落換角報道。有額腺(黑麂除外)以及眶下腺,但沒有附跖腺。頭部被毛短而細,淚窩頗大,額骨兩側緣隆起成骨嵴,向後延伸至角基部。雄獸上頜犬齒呈獠牙狀。

麂類是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種類,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主要為夜行性,常單獨活動,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

鹿幾念什麼

1、赤麂,又名黃猄。為麂類中最大的1種,赤麂的外形與小麂極其相似,淡棕黃色體毛不染芝麻褐色,這一特徵可與小麂區別。此外,赤麂的體型比小麂大很多,體重20-33公斤。赤麂雄體角基部至眼眶的後緣各有一條明顯的黑帶,幾乎形成V形黑紋,體毛棕黃至紅棕色,唯頭頂向後至肩部中央混雜有黑毛,顏色較暗,下頜毛色白灰,胸部至腰部毛淺黃色,腹中線赭褐色。腋部,鼠蹊和尾腹面白色。頭骨較大,角較粗長,前頜骨後緣與鼻骨相接觸,眶前窩比眼眶小。赤麂為比較典型的熱帶亞熱帶種類,主要分佈於我國南部、西南部邊緣各省,目前有8個亞種。

2、黑麂。又稱烏猄,烏金猄。體型與赤麂相近,體重20-30公斤。體毛棕黑色,頭頂部棕黃褐色間雜栗色斑點,額頂部有一束鮮棕色長簇毛,與毛冠麂相似,但顏色不同。尾巴背面毛黑色,腹面毛白色,臀緣及鼠蹊部毛為純白色。黑麂是我國特有種類,未見亞種分化,分佈區域狹窄,數量不多。目前已知分佈為皖南、浙西和與之接壤的閩、贛部分地區。

3、小麂。又稱小山猄,茅猄。小麂是麂中體型最小的種類,成體12-17斤,雄獸較赤麂角短小,角柄前緣至眼眉上緣有一條明顯的黑線,從頭頂後枕沿頸背至肩部有一條較寬的淺黑線,體背側面毛呈黃褐色,每根毛由黃色、黑褐色、白色三色組成,故在黃色的基底顏色上出現許多黑褐色的芝麻點,據此可與赤麂區別。頭骨小,前頜骨後緣不予鼻骨相接觸,眼前窩幾乎與眼眶等大,根據以上特點,可與其他麂區別。小麂是我國特有種類,主要分佈於南方近丘山地,範圍廣,數量多。

4、菲氏麂。又稱林麂、烏麂。體重為21公斤。頭部具明顯額腺和眶下腺,額頂有硬簇毛,長約20毫米,體毛黑但棕色明顯,呈褐棕色。腋部及鼠蹊補及腿內側為白色,有一寬闊白色條紋,從腿內側延伸至踵部。頭骨外形與赤麂相似,但前頜骨後緣在鼻骨前端1/3處接觸,鼻骨的形狀為中間長兩側短,呈倒V形,角的主幹短,僅比眉叉稍長,幾乎像蟹鉗狀。主要分佈於雲南金平或屏邊附近,西藏林芝也有報道。

標籤: 鹿幾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26oy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