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多普勒效應公式

多普勒效應公式

多普勒效應公式:f'=f*(1+v/V)/(1-u/V)

多普勒效應公式

設觀察者與波源沿同一直線運動,它們相對於媒介的速度分別為v和u,波的傳播速度為V,波源發出的頻率為f,而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為f',則f'=f*(1+v/V)/(1-u/V),式中v>0或v<0分別表示觀察者趨近或背離波源,而u>0或u<0分別表示波源趨近或背離觀察者。



多普勒效應計算公式

多普勒效應計算公式分為以下三種:

1、縱向多普勒效應(即波源的速度與波源與接收器的連線共線):f'=f[(c+v)/(c-v)]^(1/2),其中v為波源與接收器的相對速度。當波源與觀察者接近時,v取正,稱為“紫移”或“藍移”。否則v取負,稱為“紅移”。

2、橫向多普勒效應(即波源的速度與波源與接收器的連線垂直):f'=f(1-β^2)^(1/2),其中β=v/c。

3、普遍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的一般情況):f'=f[(1-β^2)^(1/2)]/(1-βcosθ),其中β=v/c,θ為接收器與波源的連線到速度方向。

多普勒效應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克里斯琴・約翰・多普勒於1842年提出。主要內容為: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

具有波動性的光也會出現這種效應,又被稱為多普勒-斐索效應。因為法國物理學家斐索,於1848年獨立地對來自恆星的波長偏移做了解釋,指出了這種效應測量恆星相對速度的辦法。光波與聲波的不同之處在於,光波頻率的變化使人感覺到是顏色的變化。如果恆星遠離我們而去,則光的譜線就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紅移。如果恆星朝向我們運動,光的譜線就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為藍移。

多普勒效應四個公式

多普勒效應的公式有:f'=f*(1+v/V)/(1-u/V),式中v>0或v0或u<0分別表示波源趨近或背離觀察者。光波的多普勒效應公式(即考慮絡綸茲變化)為f=((c-v)/(c+v))^(1/2)*f。

多普勒效應(Dopplereffect)是為紀念奧地利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克里斯琴·約翰·多普勒(ChristianJohannDoppler)而命名的,他於1842年首先提出了這一理論。

物體輻射的波長因為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藍移blueshift)。

多普勒效應從19世紀下半葉起就被天文學家用來測量恆星的視向速度。現已被廣泛用來佐證觀測天體和人造衞星的運動。

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在運動的波源後面,產生相反的效應,波長變得較長,頻率變得較低,波源的速度越高,所產生的效應越大。

多普勒效應不僅僅適用於聲波,它也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波,包括電磁波。科學家愛德文·哈勃(EdwinHubble)使用多普勒效應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他發現遠離銀河系的天體發射的光線頻率變低,即移向光譜的紅端,稱為紅移,天體離開銀河系的速度越快紅移越大,這説明這些天體在遠離銀河系。

多普勒效應公式

機械波的多普勒效應公式:f'=f*(1+v/V)/(1-u/V)。光波的多普勒效應公式:f=(c-v)(c+v)^(1/2)*f'。

機械波的多普勒效應公式是設觀察者與波源沿同一直線運動,它們相對於媒介的速度分別為v和u,波的傳播速度為V,波源發出的頻率為f,而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為f',則:f'=f*(1+v/V)/(1-u/V),式中v>0或v<0分別表示觀察者趨近或背離波源,而u>0或u<0分別表示波源趨近或背離觀察者。而光波的多普勒效應公式則應考慮絡綸茲變化。

標籤: 多普勒 公式 效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jy/89d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