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榜眼是什麼意思

榜眼是什麼意思

榜眼是什麼意思

榜眼: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演變:

我們在這裏所説的榜眼”,實際上指出的是全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在科舉考試中,實際上宋以前的進士第二人等同於以後的榜眼。

隨着歷朝的更迭,不論國祚久遠還是短暫,榜眼如同科舉制一樣不斷髮生着變化。且不説萌芽階段的南北朝,就是隋唐兩朝,初創時期的科舉制度也並不完善。既然考試,就會有排序先後,否則,第一又怎麼得出來呢?

但是,由於在同一榜內,有時少到僅僅數人,也就沒必要特別強調第二如何了。唐朝連進士的稱謂都有差異,前進士”才是後來所説的進士,而進士”等同於舉人。由此可知,榜眼”一詞遠不具備產生的環境。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三月,在講武殿親試舉人,並確定自此以後定為常式。自武則天稱帝,天授元年二月親自策試貢士,開殿試之先河,至此終於將殿試納入科舉制常例之中,成為科舉中最高的一級考試。北宋時期,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進士始分三甲。

一開始殿試設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稱為狀元。凡眼睛,人們認為必成雙成對,於是將黃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統稱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稱作榜眼。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已經將進士第二人號稱為榜眼。到南宋時期,將探花的稱謂專屬第三名,而榜眼也成為進士第二人的專用名稱。

元朝雖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數一甲僅取一人。因此,進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僅得進士出身。但是,還是有個別例外,元順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會有榜眼、探花,否則狀元單獨不可能將鼎”穩定支撐。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間多次頒詔書,定科舉制度。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確定八股制義;洪武四年,初開會試、殿試;洪武十五年,定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後又命釐定新進士受職制等。從現存文獻看,明朝隆慶年間已有以榜眼作為著作的題名。只有到了明朝,榜眼、探花才成為朝廷承認的稱謂,開始成為官方定製。清朝沿襲明制,直到終止。

榜眼作為進士一甲第二人的稱謂,從無到有、從俗稱到官制,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對於我們來講,不論提到狀元還是榜眼,都是數一數二的。眾所周知,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可以説第五大發明之科舉,影響遠至西方各國,國際上通行的前三名、各種評比的冠、亞、季軍,真不知是否也有狀元、榜眼、探花的影響。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國的科舉制度被國外選官制度所借鑑、所採用。

標籤: 榜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m83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