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日本海嘯造成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海嘯造成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海嘯造成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1、地震釋放能量巨大。此次地震震級最後修訂為9.0級,是有記錄以來世界第五大地震,造成海底約500km×200km區域破裂帶。另外,不斷的餘震也造成能量的不斷累積,據JMA統計,主震發生22分、29分、39分鐘過後,破裂區內連續發生了M7.4、M7.7、M7.5三次較強餘震。主震產生的海嘯波還未消退,餘震的海嘯波接踵而至,相互疊加,一浪勝過一浪,持續數小時。

2、地形放大效應。里亞斯型海岸的特殊地形有利於海嘯波匯聚與爬坡,具有一定的放大效應。本次海嘯受災較為嚴重的巖手縣和宮城縣恰恰具有典型的里亞斯型海岸。巖手縣和宮城縣多處海嘯波高在10m以上,尤以大船渡市24m最高,其典型的“喇叭口型”海灣,海嘯波侵入海灣,經過匯聚與反射疊加,湧浪高度顯著增加。

3、邊緣波效應。在流體動力學中,當表面重力波沿剛壁邊界傳播時,受其反射作用,邊界處以正弦波方式傳播,幅值顯著增加。這效應將會使海嘯能量盤據在沿岸或島嶼周圍。若周圍的海底地形是屬於平坦的斜坡,那麼邊緣波效應將可被完美的發揮出來。我們可以清晰發現日本東北海域正好如上所述,具有“漂亮”的斜坡地形,因而海嘯波高增加、持續時間增長。

4、民眾防範意識麻痺。實際上,JMA在震後3分鐘即發佈了海嘯警報,而第一波海嘯波在15分鐘後才登陸海岸,公眾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逃生與開展防護措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最典型的例子是仙台機場,約震後1小時才遭受高達12m的海嘯波襲擊,由於未採取應急措施而造成嚴重的破壞。自1960年智利Mw9.5級地震在日本產生6-8m的海嘯波以來,至今未有如此高的海嘯波侵襲日本沿岸;另外對於修築在沿海的海堤與防波堤充分地信任與依賴。大部分民眾對於海嘯災害未有清醒的憂患意識,在警報響起後並沒有選擇逃生。

5、政府低估了海嘯強度。首先,對於地震震級的低估,從最初的7.9級經過多次修正才確定為9.0級,直接導致對於海嘯波高的低估;其次,在沿海經濟規劃與重大工程海嘯評估過程中,低估了對於未來可能遭受到的最大海嘯波高,以福島核電站為例,海嘯風險評估的最大高度為6m,而實際上卻達到了12m,如圖6所示,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備用發電設備浸水而無法正常工作,引起了核危機。

標籤: 海嘯 日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p4lm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