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和尚頭上幾個香疤

和尚頭上幾個香疤

和尚頭上幾個香疤的答案是:1;2;3;6;9;12

和尚頭上幾個香疤

香疤僅為中國漢傳佛教所獨有,古印度原始佛教與中國的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一直是沒有的。

香疤又稱為“戒疤”“戒記”,是中國漢傳佛教僧人受戒的一種標記。這種受戒儀式稱為“燒戒疤”,又稱為“燃頂”。受戒時,戒子在戒壇內至誠懺摩後,剃光頭髮,由有經驗的師父,將規定數量的艾絨香顆(或是燃着的香火)在頭頂圈定位置燒烙,等燒烙處痊癒、結疤後,頭頂上就留下了香疤的烙印。

在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説: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傳佛教出家人,頭頂上不一定有戒疤了。目前只有極少數寺院仍在堅持要求出家人受戒時燙戒疤。

世上流傳有三種説法

認為燒戒疤開始於南朝的梁武帝蕭衍。蕭衍年輕時英明神武,不僅擊退強敵,建立南樑,還留心政務、革除弊政,使南樑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勢。他到晚年時候,篤信佛教,曾四次捨身出家為僧。在梁武帝支持下,樑代佛教達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時期,出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興盛景象。

為了鼓勵更多人加入佛教,梁武帝曾大赦天下死囚,讓他們改邪歸正、信奉佛教。朝廷怕死囚逃出寺院,重新犯罪,所以便參考古代黥(qíng)刑的做法,在和尚們頭上燒戒疤作為標記。

這樣一來,只要看到頭上有戒疤的僧人,就知道他是曾經的死囚,人們也會提高警惕。後來,佛門弟子為了表明自己皈依佛門的決心,就將燒戒疤作為受戒必經的環節,香疤也就逐漸成為了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

認為燒戒疤起源於宋朝末年。當時正值宋朝衰敗之際,蒙古軍隊一路南征,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徵服勞役,但是蒙古軍隊對出家的僧人卻從不為難,只因為當時蒙古上層推崇佛教。

知道蒙古軍隊這一做法後,漢人青壯年紛紛剃髮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難。人數陡然增加的出家人,令蒙古軍隊難以分辨真偽。蒙古統治者又驚又怒,於是下令以燒戒疤作為區分真正出家人的標記,並且規定燒了戒疤的出家人以後不允許還俗。

也是目前比較通用的説法,認為燒戒疤來源於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據《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忽必烈信仰佛教,推出了許多措施大力扶持發展佛教。為了區分出家人哪些是一心向佛哪些是濫竽充數,他定下規矩,要求出家人受戒時一定要燒戒疤。

在廢止燒戒疤之前,燃頂燒香疤之所以在叢林中成為慣例,除了受上面三種説法的影響之外,其實也受到佛門經典中捨身供養諸佛、表明堅定心志斷除我執思想的影響。

比如,《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説:“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中説:“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説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也説:“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

而戒疤的數量,以前不同叢林有不同的規定。有些寺院規定,戒疤可以有一個、二個、三個、四個、六個、九個、十二個這幾種,第一個戒疤稱為“清心”,第二個稱為“樂福”,有十二個代表受的是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

在律宗第一山——寶華山隆昌寺,據説戒疤數量是沒得選擇的。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個戒疤,不多不少;受優婆塞戒者,九個;受沙彌戒者,三個。

標籤: 香疤 和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mz4l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