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一張紙多少克

一張紙多少克

一張紙多少克的答案是:70克

一張紙多少克

一張標準的A4紙有:4.366克/張和4.9896克/張。一張國內A4紙的克重有70g/m²和80g/m²,最常用的是70g/m²。70克就是每平方米紙有70克重,一張A4紙的規格為210×297(mm)。

紙的克數是指一張全紙的重量,大度紙指國際規定889×1194(mm)的全紙,大16開為210×297(mm),與A4的尺寸是一樣的。複印紙採用的是A度紙,它的全紙尺寸是841×1189(mm),正好分成16張A4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脱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

公元2世紀的蔡倫造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紙的出現遠比這個要早,蔡倫最大的功績是改進了造紙術,蔡倫的改進使得材料更為便宜易得,製作方法更為簡便,易於推廣。

但是由於造紙的工藝畢竟有限,直到唐朝,他們所用的紙都是非常短小的。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高7寸1分,《中秋帖》8寸4分。《蘭亭序》高7寸左右,算是比較大的了。

到了唐代,紙的寬度還是無法做寬,但是能將其做的更長,紙往往做成狹長的手卷形。

東晉末年到唐朝初年,流行一種麻做的硬黃紙,因為麻的纖維比較長,能將紙做的更大。這種紙比較厚,做好之後用蠟來染。寫字的時候不透墨,毛筆纖毫畢現。

現存的唐摹本王羲之書法,都是用這種紙摹出來的。

晉唐還有楮皮紙、繭紙、苔紙等,都是比較厚,很硬的紙。

較厚、很硬,這點很重要,並不是他們做不出薄的紙來,這和當時的書寫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直接影響到書法的筆法。這個下一節細説,我們繼續梳理書寫紙的發展脈絡。

宋元時期造紙技術更加成熟,可以説是登峯造極。以前名紙,無不仿造,尤以澄心堂紙為最佳,宋代的許多著名書畫家多用此紙。除此之外,張有自造紙也很有名。至於箋紙、匹紙、各色箋紙和藏經紙更是名目繁多,不可屈數。

元代造紙中之特異者,有白鹿紙、黃麻紙、鉛山紙、常山紙、英山紙、觀音紙、清江紙、上虞紙,箋紙則有彩色粉箋、蠟箋、黃箋、花箋、羅紋箋等。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9lz6y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