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象腳鼓是哪個民族的打擊樂器樂器

象腳鼓是哪個民族的打擊樂器樂器

象腳鼓是哪個民族的打擊樂器樂器的答案是:是傣;佤;景頗;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

象腳鼓是哪個民族的打擊樂器樂器

光亞,或稱光吞,即象腳鼓,意為長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間打擊樂器,深受傣家人的喜愛而廣泛用於歌舞和傣戲伴奏中。

象腳鼓還受到景頗、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愛,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樂器。象腳鼓外形似一隻精美的高腳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幾塊木料拼粘)製作,通體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鳴體,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細牛皮條勒緊,拴繫於鼓腔下部,並可調節其張緊度。鼓身外表塗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裝飾圖案,有的還在鼓身上繫有花綢帶和綵球。

鼓身修長,頭大、腰細、尾端喇叭形,可分為鼓胸(共鳴腔)、鼓腰(傳音孔道)和鼓足(鼓尾)三部分。各地規格不一,高度有別。一般通高160釐米~180釐米,最高者達200釐米,鼓面直徑28釐米~32釐米、最大者達38釐米。鼓胸(首端)呈杯形共鳴體,長60釐米左右,下部呈弧形收束與鼓腰相接。鼓腰為空心圓柱體,長100釐米左右,最細處直徑15釐米,外表刻有環形紋飾。

鼓足呈喇叭口狀,其上繪有蓮花圖案。鼓身多采用一般當地的曼孟樹(即芒果樹)掏空樹心製成,鼓面蒙以黃牛皮,皮面固定在鼓腔邊的圓形藤圈上,鼓胸下部收束處也設一小型圓藤圈,用細牛皮條將兩藤圈往復勒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力,控制發音高低。如果在演奏前,用蒸熟的糯米飯做成茶杯口大的一個環,貼於鼓面的正中,拳擊環內,鼓便發出沉重的響聲,可遠聞數裏。若不加糯米環,則鼓聲清脆,但不能及遠。鼓除作伴奏外,多為男子舞蹈時用。光亞通體繪有頗富民族特色的五彩圖案花紋。繫於首尾兩端的鼓帶,製作細緻,刺繡精美的民族圖案, 鼓帶一側,或綴以金黃的穗邊,或織作網狀,網上綴以各色絨球。節日期間,鼓身也穿上綴有綵球的網狀“鼓衣”,尾部插一束孔雀羽毛。

聰穎的傣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生活積累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鼓語,使光亞能夠按照人們説話的聲音,敲擊出有節奏的語言,能夠表達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過去每到年節,傣家人就借鼓聲痛罵土司和頭人統治階級,常常罵得他們跑出院子來禁止擊鼓;如今新生活無比美好,按照鼓和的音響,傣家人編了許多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曲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9022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