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馬季的弟子都有誰

馬季的弟子都有誰

馬季的弟子都有誰的答案是:劉喜堯;韓蘭成;李增瑞;王謙祥;笑林;姜昆;趙炎;劉偉;馮鞏;彭子義;常佩業;黃志強;黃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國修;趙龍軍;邢瑛瑛;劉立新;侯冠男

馬季的弟子都有誰

馬季,原名馬樹槐,相聲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目前共有20名弟子。

1956年,參加了全國職工業餘曲藝觀摩演出會,憑藉相聲《都不怨我》獲得了全國冠軍,由此被調入中央廣播文工團説唱團,成為專業相聲演員並推出了正式的相聲處女作《打籃球》。1957年,參加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説唱團巡迴演出”。1963年,創作了相聲《畫像》。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批鬥。1973年,改編並表演了相聲《友誼頌》。1979年,當選為中國曲協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83年,擔任了198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主持人。

1984年,在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相聲《宇宙牌香煙》。198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1987年,在1987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羣口相聲《五官爭功》。1989年,獲得了第1屆中國金唱片獎。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6年,在1996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相聲《老少樂》。2004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作了“告別演出”。2006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12月20日上午10點25分,馬季因心臟病發作,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72歲。2007年5月,馬季生前出演的民國情感劇《旗袍》播出。

馬季是中國新相聲的代表人物,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他善於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作品,在相聲藝術長於諷刺的傳統之外,開啟了以讚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為主題的“歌頌型”對口相聲的新生面

馬季在相聲語言藝術的探索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形成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馬季相聲的語言藝術風格,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馬季的相聲語言藝術無疑是高度生活化的,但又體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質,而且其語言的生活化,較之前輩又有所不同。相聲發源於北京,發祥於天津,主要表現京津兩地的市民生活趣味。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相聲尤其如此。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相聲演員,馬季儘管是地地道道的城裏人,但對於相聲生活化的理解卻不同以往。

他不再滿足於表現市民生活,或站在市民立場上,將農民、尤其是進城農民作為嘲笑、挖苦的對象。而是努力選擇曾被相聲藝人忽視或嘲弄的農民的立場。與前輩藝人不同的是,馬季相聲的生活資源不限於京津這類城市,而是深入中國廣袤的鄉間。他先後以山東文登、湖南桃源作為自己的創作基地,深入農村,學習農民的語言,感受農民的生活,瞭解農民的趣味,不僅在相聲作品中塑造農民的正面形象,而且運用廣大農民所熟悉並喜聞樂見的語言,使農民喜歡上了相聲藝術。這無論對於相聲的題材還是受眾面,都是較大的拓展。

加上廣播、電視等新媒體的推動,使相聲藝術的影響力逐漸超越京津,輻射全國。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畫像》《海燕》等作品,都塑造了農民勞動模範的形象,無疑是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馬季作為新相聲的代表人物,其“新”恰恰體現在對相聲語言生活化的堅持與拓展。而在堅持基礎上的拓展,對相聲藝術的貢獻尤大。

相聲語言的文學化,自前輩張壽臣始,至侯寶林達到高峯。馬季作為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相聲演員,又得到侯寶林的親傳,對於文學化的追求具有自覺性,但又結合時代精神和自身特點,進行了不同於前輩的新探索。傳統相聲語言的文學化追求往往藉助姊妹藝術,特別是戲曲。儘管有老舍這樣的新文學大家參與,但基本套路不曾改變。馬季成長於新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使他不再侷限於對戲曲中的文學元素的借鑑,而拓展到其他文學藝術門類之中。

《新桃花源記》作為歌頌型相聲的代表作品之一,採用代言體和化粧相聲等藝術形式,不僅藉助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再生,展現桃源建設的新風貌,還巧妙地嵌入陶氏的詩作,增加了作品的文學性和陶淵明形象的真實感,更模擬古典詩歌,作為人物語言,通過“戲仿”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是一篇語言高度文學化的相聲作品。《詩情畫意》則在諷刺型、歌頌型和娛樂型之外,開拓了知識型相聲這一表現領域,通過對大量古典詩詞的引述和別有慧心的解讀(當然也包括歪講),既產生喜劇效果,又傳播古典詩詞知識,是一篇內涵豐富,可以雅俗共賞的優秀之作,其文學價值自不待言。

20世紀80年代的代表作《宇宙牌香煙》的主題是諷刺揭露偽劣商品,有明顯的現實關懷,而語言也頗具特色。作品主要使用倒口和貫口的表演手段,藉助代言體,以一個偽劣香煙推銷員的身份介紹商品,使用大量的文學修辭方法,其中排比的運用最為顯著,部分段落使用鋪排,語言汪洋恣肆,一氣呵成,不僅體現出馬季深厚的語言功底,又有效地襯托出他熱情火爆的表演風格,效果強烈。

相聲語言的文學化是馬季的自覺追求。他的文學化特質不同於侯寶林的清雅俊逸,而更加生活化,從而形成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

馬季自覺以中國新貌和時代精神的宣傳者為己任,不僅在題材上貼近生活,創作並演出了大量反映新時代、新風尚的作品,在語言上也精益求精,力求更有效地展現各類題材,並凸顯語言的多樣性。加之得到諸位前輩大家的傾心傳授和悉心培養,使馬季在相聲語言上博採眾長,獲得了豐富的積澱。早期的代表作《登山英雄贊》歌頌攀登珠穆朗瑪峯的健兒,語言上一方面詳細介紹了珠峯的環境、攀登的困難和登山隊全體成員的艱苦努力,這都是相聲從未涉足的領域,另一方面,則進入角色,直接抒發隊員們的體驗與心聲,無論是敍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均體現出新時代的風貌,充滿了豪情壯志。

這種具有崇高美的語言風格,在傳統相聲中是頗為罕見的。同時期的另一篇代表作《找舅舅》,對比包頭市在新舊時代的不同景象,在包袱的設置上主要藉助誤會和錯位,這是傳統相聲的基本手法,在語言上也着力突出新舊對比,有效地表現了主題。此外,在馬季相聲的語言中,有文言,如前述《新桃花源記》《詩情畫意》等;有民間俗語,如《勞動號子》《英雄小八路》等;甚至還有外語。在相聲中使用外語,侯寶林是開創者。

但外語在相聲中一般只用於找包袱,甚至用外語的發音方式説漢語,從而構成笑料。真正的外語從未成為一段相聲的核心。馬季在這方面則有明顯的突破。《友誼頌》歌頌援建坦贊公路的中國工人,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斯瓦西里語,而且是正面使用,絕無嘲弄歪曲。馬季為此向使館工作人員認真學習語言,使外語成為貫穿整段作品的一條主線。這無疑是對相聲語言領域的豐富和拓展 。

標籤: 馬季 弟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5329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