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玻璃球裏面的花紋是怎麼做的

玻璃球裏面的花紋是怎麼做的

玻璃球裏面的花紋是怎麼做的的答案是:玻璃彈球裏漂亮的花紋,其實就是用有色玻璃做的。玻璃彈珠的製作過程也很簡單,用那些回收的玻璃瓶也可以製作。不過在製作前需要先去除雜質,然後將玻璃碎片高温融化,接着將液態的玻璃剪成圓球狀送進機器中糅合,使其表面光滑圓潤即可。

玻璃球裏面的花紋是怎麼做的

玻璃彈球又叫彈珠、玻珠彈蛋兒,粵語稱波珠、西北有方言稱“羊眼仁”,日語稱波子。這是一種用玻璃製成的玩具,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幾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會玩耍。玻璃彈球的直徑通常是1.5釐米至5釐米左右,除了當玩具玩,還有一定的觀賞性,可以用來做裝飾品。

其實玻璃彈球並非只有現代工業才能生產,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古人還會用瑪瑙、石頭、陶瓷來製作類似的彈珠,只不過這些材料製作的彈珠價格不便宜,只有貴族才能把玩。近代發掘的戰國墓葬中幾乎都有玻璃珠這種隨葬品,可見到了戰國時期玻璃彈球已經大為流行。隨着玻璃製作工藝的不斷進步,玻璃彈球的質量越來越好,花樣也越來越多。

玻璃彈球裏漂亮的花紋,其實就是用有色玻璃做的。玻璃彈珠的製作過程也很簡單,用那些回收的玻璃瓶也可以製作。不過在製作前需要先去除雜質,然後將玻璃碎片高温融化,接着將液態的玻璃剪成圓球狀送進機器中糅合,使其表面光滑圓潤即可。

玻璃彈球的價格便宜,在物質條件比較匱乏、娛樂方式比較單一的年代就是大家童年的熱門玩具,在許多80、90後的童年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隨着時代的進步,兒童的遊戲方式越來越多,玻璃彈球已經很少人玩了。

玻璃球的玩法

在我的童年,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孩子們玩的東西其實並不少,只不過和現在的孩子玩的不一樣罷了。那個年代雖然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高科技,也沒有網紅玩具,但是那個年代的孩子玩過的東西,現在的孩子可能都沒聽説過。

玩玻璃球,就是我們當時的一大樂趣。

玩玻璃球的季節,除了冬天和特別熱的夏天,都可以玩。受場地的限制也很小,房前屋後,操場上,路邊上,只要有一塊平整的土地,就可以玩了。

最好是稍微有一點點濕度的地面,以便於劃線,也不會把太多的塵土沾在手上。

玻璃球通常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正常的彈球,另一種叫“進坑”。應該還有更多的更有趣的玩法吧,但是我沒玩過,這裏就只説説這兩種玩法。

通常的玩法,就是在地上畫兩條一米左右的平行線,中間大約間隔有兩米。夥伴們站在其中一條線的後面,用猜拳決定先後順序,一個接一個的把自己的玻璃球拋向對面的線,以玻璃球離線的遠近,決定出場順序,誰的球離線最近,誰就先彈。

開局的玻璃球,有的是彈出去的,有的是拋出去的,發出的玻璃球有時候還能直接落在線上。落在線上正中間的叫“正杆”,搭點邊的叫“偏杆”。

還有的時候,某個同學開局的球明明扔在線上了,卻被後面開的球的給砸偏了,就以最後的結果為準備,先扔球的同學當然會很惱火的。

遊戲正式開始了,球離線最近的夥伴先彈出他的球,去擊打別人的球,如果打到了,原則上説,這個玻璃球就歸他了,這樣的規則多少有點賭博的性質。我們都是好孩子,幾乎沒那麼玩過,如果誰被打中了,誰就先下場,下一局再接着玩。

如果他沒打到別的球,他的球滾到哪裏停下來,就先不要動了,等下一個球離線近的人繼續彈,就這樣依次循環,直到最後,只剩下一位勝利者,這一局就結束,交換場地再繼續玩。

下面來聊聊“進坑”玩法,就是在地上摳一個半圓形的洞,通常是用玻璃球按在地上弄出來的,再擴展一下,讓洞洞比玻璃球的直徑大一些,以便於球滾進去,略濕的地面在這種玩法中就很重要了,如果地面死硬死硬的,摳半天也摳不出個洞來。

挖好洞以後,在洞的周圍再畫一個邊長約30釐米的正方形。

開局也是扔球,不過不能扔進四方形裏面,也是球離線框近的先走。

這個玩法有點技術性,不能蠻幹,以自己的球進洞為勝利,但是在進洞的過程中,也可以先打別人的球,先讓對方出局,兩頭都要兼顧,最後進洞的時候,千萬不能用力過猛,那樣的話,球就會從洞口“飛”過去,就是進不了洞裏。

標籤: 玻璃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181q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