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是讚揚誰的詩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是讚揚誰的詩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是讚揚杜甫的。這是朱德司令1957年參觀杜甫草堂後寫下的一副對聯,表達了他對詩人杜甫的由衷讚美和崇敬之情。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是讚揚誰的詩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x1m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