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禹貢地組圖誰主持編繪的

禹貢地組圖誰主持編繪的

晉時期的裴秀因主持編繪禹貢地域圖和提出製圖六體而被稱為地圖學家。禹貢地域圖是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繪製的,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理論。

他總結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圖理論“製圖六體”。

禹貢地組圖誰主持編繪的

製圖六體就是繪製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它把製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裴秀的製圖六體對後世製圖工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

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

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讚賞。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

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製)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理論。

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製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圖理論--"製圖六體"。所謂“製圖六體”就是繪製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它把製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我國地理學起源很早,遠在三四千年前的商、週週時期,國家已經設置了專門掌管全國圖書志籍的官吏。

大約在春秋戰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曆史上一部地理學名著――《禹貢》。到了魏晉期間,因為年代久遠,《禹貢》中所記載的山川地名已經有很多變更。裴秀在詳細考證古今地名、山川形勢和疆域沿革的基礎上,以《禹貢》作基礎並結合當時晉朝的"十六州"而分州繪製的大型地圖集,繪製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圖上古今地名相互對照,它不僅是當時最完備、最精詳的地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科學的繪製方法。

裴秀在完成這本地圖集的繪製以後,把它進呈給晉武帝,被當作重要文獻收藏於"祕府"。裴秀在圖的前面寫了序言,詳細談到了他繪製地圖所運用的方法。這是一篇很有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獻,它體現了裴秀在製圖理論上的卓越見解。這篇序言後來被保存在《晉書·裴秀傳》裏。

他創立"製圖六體"理論,系統總結了前人豐富的繪圖繪圖經驗,為後世的地圖繪製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規範,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綱要。製圖六體是很科學的。可以説,今天地圖學上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除經緯線和地圖投影外,裴秀幾乎都已經提出來了。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裴秀不僅已經認識到地在地圖上表現實際地形的時候有哪些相互影響的因素,而且知道用比例尺和方位去加以校正的方法,這在地圖發展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傑出成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o5k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