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唐朝被誰滅亡的

唐朝被誰滅亡的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李柷把皇位禪讓給他,李柷死後,後梁議定的諡號為“哀皇帝”,沒有廟號,故史稱“唐哀帝”。唐朝907年滅亡: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歷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後國勢復振,末期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一:藩鎮割據,尾大不掉談到唐王朝的衰亡,自然就要提到唐玄宗晚年爆發的安史之亂。

唐朝被誰滅亡的

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河北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之間的矛盾,不過這不是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唐朝的建立是以均田制跟府兵制為基礎的,但是由於唐朝疆域不斷擴大,加上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土地兼併日益嚴重,這就導致均田制遭到了破壞,諸多百姓流離失所。而均田制的破壞,也使得府兵制遭到破壞。沒了府兵制,就沒有有效的兵源駐守邊疆,於是唐玄宗時期就出現了募兵制。

這些招募的士兵跟地方官之間關係密切,最終地方軍越來越強大,最終獲得了與朝廷叫板的實力。而唐玄宗後期統治腐敗,土地兼併加速,統治者奢靡無度,普通百姓食不果腹。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楊國忠長期把持朝政,不斷打壓邊將安祿山。

在公元755年,各類矛盾無法調和,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讓唐王朝陷入無盡的戰火之中。雖説安史之亂最後被平定,但是安史餘部的力量還比較強大,唐王朝為了安撫安史餘部,不得不冊封他們為新的節度使。同時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王朝又分封了許多功臣為新的節度使。

這些節度使在經濟上、政治上享有極大的自主權。雖説節度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唐王朝政權的延續,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唐王朝權力的分割,成為唐朝後期無法解決的大麻煩,最終推翻唐朝統治的正是宣武軍節度使朱温。二:宦官專權,唐朝政治腐敗唐朝時期的宦官專權同樣還是跟安史之亂有着莫大的聯繫,由於安史之亂爆發,導致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成為唐王朝尾大不掉的割據勢力,並且這些節度使還時不時地發動叛亂,這讓皇權進一步得到了削弱。

所以唐朝後期但凡有一點雄心壯志的皇帝,都想處理藩鎮問題,但無一例外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唐朝中後期除了藩鎮割據分了皇帝的權力,朝堂之上官員們有各懷鬼胎,相互攻伐,這讓唐朝的皇帝心力交瘁。為了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皇帝不得不重用自己身邊信得過的人,於是跟皇帝關係密切的宦官就走上了歷史的舞台。隨着皇帝對宦官的重用,宦官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後期更是直接掌控了京城的禁軍。

由於宦官的軍事地位跟政治地位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他們的野心也逐步擴大,在宦官專權的歲月裏,他們隨心所欲地廢立皇帝,官場之上更是貪污腐敗盛行,軍隊的戰鬥力也大大折扣,反而使得唐朝政府的力量一天比一天薄弱。而宦官專權,又一次加大了社會矛盾,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唐朝滅亡的其它幾點原因如下:朋黨之爭。在南牙北司之爭中本就處於弱勢的文官系統,內部同時也出現了朋黨之爭。

牛李黨爭的結果加速了士人階層的分化,削弱了文臣與宦官鬥爭的能力,使得文官轉向地方藩鎮,朝政更加不穩定。掠奪性的賦税政策。安史之亂之後,中央財政緊缺,不得不逐漸加重賦税。由於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兩税法取代租庸調,以及錢貴物輕,導致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賦税名目愈加繁多。

唐朝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朝廷向百姓增加賦税和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加上連年發生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鋭減,人民苦不堪言。

於是,以王仙芝與黃巢為代表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標籤: 唐朝 滅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nq82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