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什麼是平仄

什麼是平仄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什麼是平仄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變化,故統稱為仄聲。平仄不僅僅是音高的變與不變的對立問題,而且還有音長的問題。仄聲中有一個調是“入聲”,它的調形短到無法畫出來,與其他三聲形成明顯的對立。而上去聲的或升或降理論上也是有時限的,因為“升”或“降”不可能無休止地進行,因而相對於可以無限延長的平聲,它們也是相對的“短”的。

因此平仄實際是個綜合的因素,既有音高的問題,也有音長的問題(甚至還有音強的問題,沈約説“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平聲要浮輕一些,而仄聲要重響一些)。實際上,古今詩人和讀書人吟哦的實踐,對平仄的處理更主要是長短的處理。遇到平聲就拉長(儘管後來的陽平已是升調,照樣拉長),遇到仄聲就縮短(入聲尤其突出,如果我們聽過蘇州評彈,對此當有體會)。

這樣就把詩味讀出來了。所謂對仗,是指上下兩句整齊相對,如古時帝王將相出行的儀仗隊一樣。

只要是單獨出現的對聯,都要求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傳統相聲《八扇屏》裏説:“上聯把音壓下去,下聯把韻挑起來,你這麼一聽,它就是對子、上下聯兒。”《八扇屏》裏説到的一副對子“風吹水面層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浪是仄聲,坑是平聲,在北京話裏頭,浪字念起來是由高到低的,坑字則是不高不低保持水平,相對於浪字,坑字聽起來反微有上揚之感,這就是“上聯把音壓下去,下聯把韻挑起來”的意思。

上下聯最後一字必須上仄下平,這是對聯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身邊很多家庭因不懂得這個道理,把尾字仄聲的上聯貼在了左邊,把尾字平聲的下聯貼在了右邊,這樣上下聯就完全搞反了。金庸先生説,有很多讀者看了盜版書,相信他與古龍、倪匡合出了一個上聯“冰比冰水冰”徵對,遂寄了下聯給他,這是在浪費時間心力。因為根據對聯的要求,上聯的末一字不能是平聲,“冰”字是下平聲十蒸韻中的字,不能作為上聯的末字。

這裏必須提到的是湖南嶽麓書院門前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材是平聲,盛是仄聲,它是僅見的一副不符合上聯末字用平,下聯末字用仄的對聯,體現出湖南人“無所依傍,浩然獨往”的文化精神,可一不可二,更不可據以為範式。對聯要求的對仗,單從聲調上説,一是要求在節奏點上平仄相對,二是要求每一句的末字平仄相對。《聲律啟蒙》是最工整不過的駢文,它是由若干副對子組織而成的,從《聲律啟蒙》的對子入手,懂得了它的規律,讀得熟,自然記得牢。

標籤: 平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80k9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