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永川是重慶第幾大城市

永川是重慶第幾大城市

永川是重慶第幾大城市的答案是:第二大城市。

永川位於長江上游北岸、重慶西部,因“城區三河匯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東距重慶主城55公里,西離成都276公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樞紐節點、重慶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公元776年置縣,1992年建市,2006年成區。全區幅員面積1576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16個鎮,常住人口114.8萬人,中心城區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80萬人,城鎮化率72.8%。是國家高新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支持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西部職教基地和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並提出打造“雙城會客廳、西部歡樂城”。

永川區東連江津區、璧山區,西接榮昌區、大足區,北界銅梁區,南臨四川瀘州市合江縣、四川瀘州市瀘縣。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永川區常住人口1148896人。

歷史沿革

永川區,夏商屬梁州,周屬巴國,秦屬巴郡。

唐朝,大曆十一年(776年)置縣。

北宋時,永川縣屬昌州;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永川縣隸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縣隸屬之。南宋時,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廢,永川縣轄地併入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隸重慶路合州。

永川是重慶第幾大城市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足縣轄永川縣地。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復置永川縣,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路。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縣入永川縣;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璧山縣,永川仍專治;嘉慶時,永川縣屬四川省川東道重慶府。

民國元年(1912年)3月渝川軍政府合併成立四川都督府,設重慶鎮撫府,永川屬之;6月,重慶鎮撫府撤銷,永川縣直屬四川都督府。

民國2年(1913年),廢府設道,永川縣屬四川省川東道行政公署。

民國3年(1914年)6月,改為東川道行政公署,後更名為東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屬之。

民國18年(1929年)撤道,永川縣直屬四川省政府。

民國24年(1935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永川縣。

民國30年(1941年),專員公署遷巴縣,永川縣仍屬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永川縣屬巴縣區行政專員公署;1949年12月20日,專署遷璧山縣,改名璧山區行政專員公署,永川縣屬之。

1951年4月,專署遷江津縣,更名江津區行政專員公署,永川縣屬之。

1952年9月,江津專署遷永川縣。

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5月,改為四川省江津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3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永川地區行政公署。將原永川地區的永川、江津、合川、璧山、榮昌、大足、銅梁、潼南8縣劃歸四川省重慶市管轄。

1992年3月9日,撤銷永川縣,設立永川市(縣級)。

1997年重慶直轄,永川隸屬不變。

200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市設區。

2016年8月1日,永川區人民政府批覆:一、同意南大街街道桃花島社區管轄權整體劃轉中山路街道,管轄範圍為中山路街道紅河大道319號和重慶文理學院衞星湖校區。二、同意保留桃花島社區建制。

行政區劃

至2018年底,永川區下轄16個鎮、7個街道,55個社區居委會、206個行政村。

7個街道、16個鎮為:中山路街道、勝利路街道、南大街街道、大安街道、衞星湖街道、陳食街道、茶山竹海街道;青峯鎮、金龍鎮、臨江鎮、何埂鎮、鬆溉鎮、仙龍鎮、吉安鎮、五間鎮、來蘇鎮、寶峯鎮、雙石鎮、紅爐鎮、永榮鎮、三教鎮、板橋鎮、朱沱鎮,45個社區居委會、210個行政村。政府駐永川區中山路街道人民大道191號。

位置境域

永川區位於長江上游北岸,在重慶西部,東鄰江津區,東北靠璧山區,北界銅梁區,西接榮昌區,南與四川省合江縣、瀘縣接壤。地處東經105°38′-106°05′、北緯28°56′-29°34′。幅員面積1576平方公里。

標籤: 永川 大城市 重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6kp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