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衙內是什麼官職

衙內是什麼官職

唐代稱擔任警衞的官員,五代和宋初這種職務多由大臣子弟擔任,後來泛指官僚的子弟。衙內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yá nèi,指唐代稱擔任警衞的官員,五代和宋初這種職務多由大臣子弟擔任,後來泛指官僚的子弟。

出自《舊唐書·德宗紀上》:“己亥,敕左右衞上將軍、大將軍,並於衙內宿。

衙內是什麼官職

“衙內”一詞,最早始於唐代,是宮廷中擔任警衞的官員的稱呼。唐末、五代及宋朝初年,各地方割據勢力——藩鎮,都設掌管警衞的官員,有“衙內都指揮使”、“衙內都監使”、“衙內都虞侯等(當時“牙”、“衙”同、所以也寫作“牙內”)。既然是警衞官,自然要選自己的親信,而最可靠的莫若子弟,所以,衙內一職,多由長官的子弟擔任,如五代時李嗣源、郭威等都曾以其養子任衙內職。到宋代以後、世俗相沿,人們就稱官家子弟為“衙內”。

這時,“衙內”已不再是官職名稱,而是象“王孫”、“公子”“少爺”一樣的稱謂。起初,“衙內”一詞並無貶義。但是,在文藝作品和現實生活中,被稱作衙內的多倚仗其老子的權勢,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為人所痛恨。

於是,衙內一詞有了貶義色彩。《舊唐書》屬於史類文學作品,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作品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署名後晉劉昫等撰,實為後晉趙瑩主持編修。被列為“二十四史”之一。

《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監修之外,參預纂修工作的,先後總計9人。他們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王伸、呂琦、尹拙、崔棁、鄭受益、李為先(一作光)。

其中,張昭遠始終具體負責其事,用力最勤。賈緯受詔不久即去職守喪,書成前一年起復,主要貢獻是其《唐年補遺錄》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後的許多難得史料。趙熙始終其事,“竟畢其功”。王伸於書成之日,身列“恩獎”名單

呂琦預修唐史,史稱“有能名”。《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裏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標籤: 衙內 官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56r3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