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是誰

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是誰

張良。赤松子又名赤誦子,學五千文,號左聖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太虛真人,古代中國神話傳説中的上古仙人。

相傳為神農時雨師。

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是誰

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赤松子教神農氏袪病延年。他還能跳入火中去焚燒自己而無任何損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崑崙山,住在西王母的石頭宮殿裏。

他還能隨着風雨忽上忽下戲耍。炎帝的小女兒追隨他學習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與他一起隱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統治時,他又出來從當雨師布雨,現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

赤松子洞府道場位於襄陽峴山石室。《太平寰宇記》説赤松子是在金華山以火自燒而化,其昇天處為赤松澗,故山上有赤松祠,赤松澗。但是《路史》雲,金華赤松仙子為東晉咸和三年出生的黃初平飛昇處,非上古炎黃時期赤松子。

炎帝時的赤松子遺蹟在襄陽。習鑿齒《襄陽耆舊傳》蔡陽界有赤松子亭下有神陂即南都賦所謂“松子神陂”者也。 劉向的《列仙傳》記載赤松子本是神農時人,為雨師,他服食水玉,把它教給神農,能夠在烈火中任火燒烤。

赤松子常常去崑崙山上,在西王母的石室裏歇息,隨風雨自由上下。炎帝的小女兒曾跟隨他,亦成仙飛昇而去。又據《韓詩外傳》載,赤松子曾為帝嚳之師。關於赤松子服水玉一事,文獻中記載中多有不同。

《山海經·南山經》注中説赤松子所服食的水玉就是水精(水晶),《搜神記》則稱為冰玉散,葛洪《抱朴子》則説赤松子服食的是神丹,並有赤松子丹法傳世。相傳也是葛洪所著的《神仙傳》中則稱皇初平為赤松子,服鬆臘茯苓。《丹台錄》則稱赤松子為昆林仙伯,轄牿南嶽山,可化玉為水而服。《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西漢名臣張良在輔助劉邦建立政權後,為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對漢高祖説:“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由此人們相傳此赤松子就是那個早年傳張良兵法的黃石公。但是在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宋朝《太平廣記》裏也引用了)中也有記載墨子年八十二歲時“世事已可知,榮位非常保,將委流俗,以從赤松子遊耳”之歎,與《史記》中張良語相似。所以赤松子可能只是在秦漢時聲名極隆的上古神仙而已,張良和墨子也未必認識赤松子。

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的故事來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

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脱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

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裏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

”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

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説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

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説:“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説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説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擴展資料: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莊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

秦始皇聽説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説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

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説成了“天書”。

史記范蠡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在《史記》裏面有兩個篇幅説到了范蠡這個人物,一篇是《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一篇是《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分別計數了范蠡三聚三散和退隱經商的故事!從這些故事的描述中對范蠡的評價是:作為歷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歷代史學家的關注。關於對他的評價,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歷代統治者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表彰范蠡,為什麼?因為范蠡不是忠臣,他見機行事,巧妙脱身,這在統治者看來,不夠忠心耿耿,既然不是忠臣,故范蠡的名氣似乎比不上諸葛亮、岳飛。

當然,説范蠡是謀略家不能算錯,這從他出山,幫助勾踐興越滅吳的曲折艱辛過程,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謀。後來務農、經商也離不開謀略和智慧,但這不是范蠡的全部。范蠡是春秋戰國之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商人,被稱為一代商聖。范蠡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智慧超羣,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對歷史的重要貢獻在於心繫天下,以自己的謀略和智慧幫助越王勾踐滅吳興越。功成名就後,他不留戀功名,激流勇退,轉換角色,棄官務農、經商,體現了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在中國古代,由於政治形勢險惡,不少士人厭惡官場,躲避政治,以隱居保全自身。

漢初張良助劉邦打敗項羽,及時隱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避免了殺身之禍。陶淵明更是遠離政界後,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田園生活。不過,張良、陶淵明僅僅保全個人,追求的是個人的自由,而范蠡則是憑藉對社會、對人民的關愛之心,為經濟發展、商業繁榮作貢獻,為社會獻愛心,他的胸懷更寬廣,思想境界更高尚! 唐代詩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詩,對范蠡大加讚揚:“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

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作為一代商聖,范蠡的經營思想非常豐富,對於我們今天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經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首先,范蠡搞經濟不是盲目出擊,而是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優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

他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史記》稱“齊地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從事生產的條件,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礎。范蠡充分利用齊地的資源和環境,帶領全家人,“耕於海畔,苦身戮力”,多種經營,“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范蠡從越國的上將軍一變而為勞動者,在官為本的時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祿,而范蠡坦然改變身份,潛心從事生產,埋頭苦幹,迅速致富,對傳統觀念作出了大膽的挑戰,僅此一點對後人的啟迪是極其深刻的。

其次,范蠡豐富的經商理念,對今天發展市場經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范蠡主張把握商機,侯時轉物。他遵循經濟豐歉循環論經商,提出“待乏論”,不要人等貨,應讓貨等人。要準備別人沒有的或想不到的貨物,這樣才能在市場上佔據優勢。

再比如,范蠡主張“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范蠡無論從政、治國、經商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認為就他個人而言,范蠡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尤為可貴。

他説:“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國家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這叫持盈,國家將要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這叫定傾,平時治理國家政事要得當,這叫節事。范蠡並把這三點與天地人結合,説:“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地,節事者與人。

”他還對勾踐説:“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范蠡順應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對今日仍極富現實意義。“持盈,”亦可稱可持續發展,即在原有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前進,換句話説,也可以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定傾”,可以理解為不斷糾正存在的問題,撥亂反正,克服缺點,做好工作。而“節事”,可以理解為腳踏實地,紮紮實實,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范蠡做事講究火候,全面考慮問題,不急功近利,不輕舉妄動,一旦時機成熟,就要毫不遲疑地採取行動。范蠡在從政、打仗、經商活動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思想,他處處佔據主動,穩操勝券。

范蠡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閃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弘揚范蠡優秀的思想,有助於提升社會文明,促進社會的進步。

滿庭芳·山中雜興

導語: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下面我給大家分享滿庭芳·山中雜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人生可憐,流光一瞬[一],華表千年[二]。江山好處追遊遍,古意翛然[三]。琵琶恨青衫樂天[四],洄簫寒赤壁坡仙[五]。村酒好溪魚賤,芙蓉岸邊,醉上釣魚船。

風波幾場[六],急疏利鎖,頓解名韁[七]。故園老樹應無恙,夢繞滄浪[八]。伴赤松歸歟子房[九],賦寒梅瘦卻何郎[十]。

溪橋上,東風暗香,浮動月昏黃[十一]。 註釋 [一]流光一瞬:言光陰如流水一般的逝去。 [二]華表千年:《搜神後記》載:傳説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成仙后,化鶴歸來,落於城門華表柱上。

少年欲射之,鶴乃飛鳴作人言:“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塜累累。”華表,古代設在宮殿、城垣或陵墓前的大柱。

[三] 翛(xiao)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 [四]“琵琶恨”句:白居易,字樂天。他在《琵琶行》中,敍述一個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的故事,末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五]“洞簫寒”句:蘇軾,號東坡,人們呼為坡仙。

他在黃州貶所曾經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並作了前、後《赤壁賦》。在《前赤壁賦》中説:“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此用其事。

[六]風波:指人世間的是非沉浮糾葛。 [七]利鎖、名韁:喻為名利所控制。柳永《夏雲峯》詞:“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 [八]滄浪:這裏代避世隱居。

《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王逸章句:“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 [九]“伴赤松”句:赤松,指赤松子,傳説中的仙人。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導引輕身,”子房,即張良。 [十]“賦寒梅”句:何郎,指何遜,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

他有《詠早梅》詩:“衝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是這首詩的佳句。清江昉刻《何水部集》此詩下有注運雲:“遜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夕吟詠其下,賦詩云雲。後居洛思之。再請其任,抵揚州,花方盛開,遜對花盤醒終日不能去。

”瘦卻:因日夕吟詠而瘦。 [十一]“東風暗香”二句: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勞月黃昏”。這裏是從林詩中翻新出來的。

簡析 此曲以“山中雜興”為題,寄託歸隱之思。開頭作者寫自己經過了幾場人海風波,解脱名韁利鎖。一個“急”字,一個“頓”字,充分表達了疏解利鎖名韁、急欲歸隱故園的情懷。接着,從回憶昔日家居生活開始敍理述懷,化用典故,表明歸隱和返回故里之心。

最後三句,則突然轉出一清幽之境界。

《中呂·滿庭芳·山中雜興》註釋及簡析

《中呂·滿庭芳·山中雜興》為張可久所作元曲二首,此曲以“山中雜興”為題,寄託歸隱之思。全曲語言明麗暢朗,音節響亮優美;活用典故,多處化用前人詩句,皆自然得體。

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呂·滿庭芳·山中雜興》註釋及簡析,歡迎閲讀。

中呂·滿庭芳·山中雜興 (二首) 作者:張可久 人生可憐,流光一瞬[一],華表千年[二]。江山好處追遊遍,古意翛然[三]。琵琶恨青衫樂天[四],洄簫寒赤壁坡仙[五]。村酒好溪魚賤,芙蓉岸邊,醉上釣魚船。

風波幾場[六],急疏利鎖,頓解名韁[七]。故園老樹應無恙,夢繞滄浪[八]。伴赤松歸歟子房[九],賦寒梅瘦卻何郎[十]。

溪橋上,東風暗香,浮動月昏黃[十一]。 註釋 [一]流光一瞬:言光陰如流水一般的逝去。 [二]華表千年:《搜神後記》載:傳説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成仙后,化鶴歸來,落於城門華表柱上。

有少年欲射之,鶴乃飛鳴作人言:“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塜累累。”華表,古代設在宮殿、城垣或陵墓前的大柱。

[三] 翛(xiao)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 [四]“琵琶恨”句:白居易,字樂天。他在《琵琶行》中,敍述一個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的`故事,末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五]“洞簫寒”句:蘇軾,號東坡,人們呼為坡仙。

他在黃州貶所曾經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並作了前、後《赤壁賦》。在《前赤壁賦》中説:“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此用其事。

[六]風波:指人世間的是非沉浮糾葛。 [七]利鎖、名韁:喻為名利所控制。柳永《夏雲峯》詞:“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 [八]滄浪:這裏代避世隱居。

《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王逸章句:“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 [九]“伴赤松”句:赤松,指赤松子,傳説中的仙人。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導引輕身,”子房,即張良。 [十]“賦寒梅”句:何郎,指何遜,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

他有《詠早梅》詩:“衝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是這首詩的佳句。清江昉刻《何水部集》此詩下有注運雲:“遜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夕吟詠其下,賦詩云雲。後居洛思之。再請其任,抵揚州,花方盛開,遜對花盤醒終日不能去。

”瘦卻:因日夕吟詠而瘦。 [十一]“東風暗香”二句: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勞月黃昏”。這裏是從林詩中翻新出來的。

其二簡析 此曲以“山中雜興”為題,寄託歸隱之思。開頭作者寫自己經過了幾場人海風波,解脱名韁利鎖。一個“急”字,一個“頓”字,充分表達了疏解利鎖名韁、急欲歸隱故園的情懷。接着,從回憶昔日家居生活開始敍理述懷,化用典故,表明歸隱和返回故里之心。

最後三句,則突然轉出一清幽之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181d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