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婺源屬於哪個省

婺源屬於哪個省

婺源屬於哪個省的答案是:江西。

婺源縣,隸屬於江西省上饒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介於東經117°21′56.6″-118°12′13.7″,北緯29°01′43.3″-29°34′39.3″之間,總面積2967平方千米。婺源縣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

婺源屬於哪個省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婺源縣位於東經117°21′56.6″-118°12′13.7″,北緯29°01′43.3″-29°34′39.3″之間,地處贛東北,東鄰浙江省開化縣,西毗景德鎮市,北枕黃山市,南接德興銅礦。縣境東西長83千米,南北寬54千米,總面積2967平方千米。

地質

巖石分佈

婺源縣以變質巖為主,沉積巖較少,巖漿活動微弱:變質巖面積2568.49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87.14%, 主要為變餘砂巖、板巖、硅質巖等,分佈在縣境大部分地區,構成山地主體;沉積巖面積201.57平方千米,佔全縣面積的6.84%,主要有碳酸鹽巖、碎屑巖、紅色碎屑巖,前兩者常組合出露在鎮頭至賦春、中雲、戴村一帶,構成丘陵、崗地;巖漿巖面積177.4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6.02%,可分為燕山期和加里東期花崗巖,前者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東北部的閬山和大鄣山等地,後者主要分佈在南東部的江灣鎮境內,風化剝蝕強烈,構成中低山及丘陵。

地質構造

婺源縣屬於揚子準地台江南台隆之官帽山台拱的一部分,北與浙西—皖南台褶毗鄰,南東與下揚子-錢塘台拗之弋陽-玉山台陷相連。區域內構造形變十分強烈,構造面貌複雜。

基底構造以強烈的塑性變形為主,形成一系列北東向緊密線狀褶皺,局部發生倒轉並形成一系列規模較大的韌-脆性斷裂。區內蓋層不發育,僅局部出露石炭系小型單斜盆地,中生代以後出現一些向斜斷陷盆地。

構造運動

婺源縣地質進入古近紀以來,構造運動減弱趨緩,地殼一般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新構造運動表現為繼承性的抬升為主,以區域性的地殼抬升、河流下切為其特色,奠定了縣域內東高西低的構造地貌之基本輪廓。

更新世時期,以樂安江為主體的各級水系,縱橫迂迴於崇山峻嶺之間,沿其古河道與漫灘區段,形成了以砂礫及細紋狀紅土為主的衝洪積相沉積;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更新世地層中偶爾有一些小斷層形成;全新世以來,地殼活動較弱,地殼趨於平穩抬升,現代山川地貌已趨完成。地形地貌

婺源縣縣域地形以中低山、丘陵為主,地域略呈橢圓形。境內山巒起伏,羣山縱橫,地勢由北東向西南傾斜。境內最高山峯為擂鼓尖山,海拔1629.8米,系贛皖兩省界山;許村鎮小港河牀海拔高程33米,為全縣最低點。

婺源縣縣屬丘陵地貌,地勢大致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根據地貌形態及成因可劃分為五種地貌類型:侵蝕構造中低山地貌、侵蝕剝蝕丘陵地貌、剝蝕堆積低丘壟崗地貌、碳酸巖巖溶地貌、侵蝕堆積河谷平原。

氣候

婺源縣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 2019年,婺源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4%。

氣温

婺源縣歷年平均氣温為16.8℃,以1998年、2006年17.9℃為最高,1965年、1976年、1980年16.3℃為最低。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温為28.0℃。極端最高氣温41.0℃,出現於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温-11.0℃,出現於1967年1月16日。

降水

婺源縣歷年總降水平均1962.3毫米,其中1-6月降水呈遞增趨勢,7-12月呈遞減趨勢;上半年佔全年降水量的69%,4-6月為明顯雨季,稱為汛期,平均月雨量在200-300毫米以上,佔全年降水量的47.9%。年最大降水量3036.8毫米,出現在1998年。月最大降水量970.4毫米,出現在1998年7月。雨量分佈是四周多,中間少;東北多,西南少。

2020年,婺源縣降水量2519.3毫米,比常年偏多572.4毫米。年平均氣温18.0℃,比常年偏高0.9℃。年日照時數1483.2小時,比常年偏少172.9小時。

日照

婺源縣境內各地日照時數差異較大,西南鄉多於東北鄉,平原低丘多於山區。全年可照時數4425.9小時,(閏年4437.0小時),而實際只有1715.1小時,佔可照時數的39%。

婺源縣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歷年平均風速1.5米/秒;極端最大瞬間風速為40米/秒以上,出現於1965年8月13日和1978年8月19日。

水文

婺源縣域內河流屬饒河水系,也是樂安河發源地,流域面積1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段莘水、清華水、小港水、高砂水、中雲水和賦春水,總集水面積2404.4平方千米,河流總長370.1千米,河流天然落差146-652米不等,各河均由北東流向南西,注入樂安江,蜿蜒向西匯入鄱陽湖。

土壤

婺源縣土壤有7種類型,分別是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土地資源利用以耕地、林地、園地為主要形式。婺源縣耕地面積為18736.71公頃,約佔土地總面積的6.36%。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耕地土壤類型主要有水稻土、潮土、棕色石灰土、紅壤、紫色土5類;在土壤肥力上,有機質含量在1%~3%,以高有機質、低磷、中鉀和低有機質、低磷、高鉀2類為主。

自然災害

地質災害

婺源縣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據學者的一次調查顯示,發現婺源縣地質災害點及災害隱患點共357處,其中滑坡點209處,崩塌點21處,泥石流點2處,地面塌陷10處,不穩定斜坡點115處。

水旱災害

從9世紀到16世紀,婺源縣的水旱災害次數基本持平,水災8次,平均每世紀1次,旱災10次,平均每世紀1.3次,旱災略多於水災。但從17世紀到19世紀,水災頻頻發生,共有22次,平均每世紀2次,水災的頻率高於旱災,但水災災情不重,隻影響頻河一條線。根據縣誌記載,明清時期,婺源縣總共發生27次水災,其中有9次只記“大水”而不錄災情,佔25.9%;淹沒、漂流房屋18次,概率為66.7%;淹死人口9次,概率為33.3%;沖毀田園8次,概率為29.6%;山崩3次,概率為11.1%;其他損失4次,概率為14.8%。

根據縣誌統計,明清時期婺源共發生14次旱災。其中,標記“旱災”的有9次,“久旱不雨”1次,“夏旱”2次,“秋旱”3次,“夏秋兩旱”2次,“大旱”3次。

標籤: 婺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0w2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