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掏耳朵的技巧

掏耳朵的技巧

掏耳朵的技巧如下:

1、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則耵聹可自行出來;儘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籤等尖鋭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週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情況掌握。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這時就很難掏出來了,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會在説話、吃飯、打呵欠時,隨着下頜運動,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掏耳朵的技巧

經常掏耳朵不僅會影響聽力,更嚴重的是還能致癌。

專家解釋説,耳道乳頭狀瘤是病毒感染的,也叫“交界瘤”。這種交界瘤剛開始時是良性的,如果受外界的刺激太多,這種本來屬於良性的交界瘤就會發生癌變,越長越多,最終堵塞耳道。

專家在研究各種導致癌變的因素中發現,經常掏耳朵是最多也是最直接引起癌變的因素之一。專家在詢問患者得知,他們大多數有經常掏耳朵的習慣。有位患者經常在理髮的時候讓理髮師給掏耳朵,覺得這是一種享受。殊不知理髮師用的是沒有經過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這樣不僅能傳播耳道乳頭狀瘤病毒,還能引發交界瘤癌變。

有亂掏耳朵習慣的人應當注意了,一定要改變掏耳朵的不良習慣哦。

耳道有很強的自潔力

“正常的外耳道本身有很強的自潔功能,沒有必要經常掏耳朵”。胡海文介紹説,耳屎的學名叫“耵聹”,是外耳道軟骨部上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耵聹可以阻擋從外界進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塵和小蟲,以保護耳膜。同時,耵聹常覆蓋於耳道皮膚表面,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濕度。

“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頻繁掏耳朵,只有在耳屎過多導致耳部不舒適時才需要掏耳朵。”胡海文稱,耳中的耳屎會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在空氣中乾燥並結成黃色薄片,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不斷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沒有堵塞耳道的問題,也不會因耳屎過多而影響聽力。

水進耳後應用棉籤吸水

游泳池裏的水比較容易受污,若不小心被嗆,污水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治療不及時、不規範時,很容易引起後遺症,造成聽力下降。因此,感覺耳裏進水時,應立即側耳單腳跳,讓水流出,或用棉籤吸水。

不要給孩子掏耳朵。孩子皮膚嬌嫩,且外耳道發育未成熟,稍有不慎,易傷到外耳道皮膚,輕者 引起皮膚髮炎;重者傷到鼓膜,會影響到孩子聽力。再者,自行掏耳時,器械若沒有做好消毒,還易使細菌進入耳朵,引起耳朵發炎。因此建議,孩子耵聹過多,可 到醫院耳鼻咽喉科,讓醫生用專業器械清理耵聹,避免損傷外耳道和鼓膜。

不要往耳內放異物。往耳內放置異物多見於兒童,好奇是主因。耳內放異物,一開始沒有什麼感覺, 久而久之孩子忘記了,但若出現耳朵疼痛、耳悶、耳鳴,孩子向家長反映時,家長需留個心眼,儘早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因為異物長時間不取出,有的可能腐 爛,導致發炎、鼓膜穿孔。因此,家長需告誡孩子不要往耳內放豆子、玻璃珠等物品。

標籤: 掏耳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ko13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