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陶淵明喜歡什麼花

陶淵明喜歡什麼花

陶淵明喜歡菊花。周敦頤《愛蓮説》中提及“晉陶淵明獨愛菊”,謂菊“花之隱逸者”,他的詩中也寫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之所以喜歡菊花,是因為菊花能夠體現他的性格特徵。菊花寓意着隱逸山林的居士,正是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堅守本心的高尚品質。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因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

陶淵明喜歡什麼花


陶淵明最喜歡的是什麼花

菊花不以嬌豔的姿色取媚於時,而是以素雅堅貞的品性見美於人。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菊花的品性”,已經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一。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徵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氣。眼前又出現了那幅畫面: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裏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有菊相伴的陶淵明的生活,才是最真切,自然的!

他寫菊花的詩句有: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飲酒其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飲酒二十首其五》

三徑就荒,鬆菊猶存”;“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

《九日閒居》陶淵明是一位隱士,菊花大多生長在偏僻的地方,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也花中的隱士,周墩頤在《愛蓮説》中寫到:“菊,花之隱逸者也”,想那時,陶淵明隱居的地方一定很孤寂,一般嬌豔名貴的花也不會在那生生長,只有菊花與他為伴。正因為這些,陶淵明對菊花有着特殊的好感,因此也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與愜意。

陶淵明為何獨愛菊?他為什麼對別的花沒興趣?

陶淵明獨愛菊,因為他身處黑暗的東晉,所以他把自己的傲然情懷寄託在菊花上面,以物明志。菊花傲氣,清香,符合陶淵明對自己的定位,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為何陶淵明獨愛菊。

第一個方面,陶淵明身處的社會背景黑暗。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詩人,而東晉的社會背景是門閥士族掌權,然後北方還有五胡亂華,是一段非常不穩定的時期,而且這個時候的社會很腐敗。陶淵明是個非常直率的人,所以對這些有所不滿,便將情懷寄託於菊花上面。

第二個方面,陶淵明很有氣節,不為五斗米折腰折腰。陶淵明流傳下來的故事有很多,最出名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因為不肯趨炎附勢拍馬屁,毅然辭官回家種田。

第三個方面,陶淵明喜歡的哪裏是菊花,是將菊花作為自由意志的象徵,喜歡的是不屈不撓的自己。他寫“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自己就像開在官場當中的一朵菊花一樣,不附和百花的芬芳,一枝傲然綻放。所以陶淵明愛菊花,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志向。

其實古代的文人墨客,從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直白的瞭解到他們的性格,他們的鬱郁不得志,他們那些想要開口卻無從説起的心事。所以讀書的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如果我們能從寫菊花的詩看見陶淵明的境界,再來讀他歌頌菊花的詩歌,就能更深層次的瞭解他的思想了。以上就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個人見解,望採納。

陶淵明為什麼喜歡菊花 陶淵明喜歡菊花的原因

1、陶淵明愛菊花的原因:陶淵明長期歸隱田園,以酒遣懷專,以菊花為伴侶,再沒有屬出仕。菊花就像隱士隱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陶淵明獨愛菊,正是他不苟隨時俗的高潔品質的象徵。

2、結合當時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認真研究一下陶淵明詩中的詠菊之處,就不難看出:陶淵明推崇菊花,並不全是如後人所説是愛菊的品格,愛菊的真正原因,乃是愛菊花的藥用價值,愛的是服食菊花,愛的是飲菊酒。

3、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採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藴矣,非淵明意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悠然高情,趣閒而思遠,此未可於文字精粗間求之。

世人皆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獨愛菊,菊花的哪些品質打動了陶淵明呢?

陶淵明之所以喜歡菊花,就是因為菊花能夠體現他的性格特徵。它不畏嚴寒,氣韻超逸,迎風斗霜,還因為她的高潔、雅緻、色彩紛呈。他還因此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菊花歷來被視為高風亮節、高雅做霜的象徵,代表着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開放,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讚美

獨愛菊的陶淵明為何卻寫了《桃花源記》,而不是菊花源記?

我還真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可以試着從古代詩文的“意象”方面分析一下。

晉陶淵明獨愛菊,他從出仕到棄官,過上隱居生活,也曾不為五斗米折腰,深刻地意識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又因對這種黑暗的不滿,從而幻想出一個理想社會,這就是《桃花源記》。桃花源是陶淵明構建的烏托邦,是一個積極的理想社會,和當時消極的社會現狀截然相反的。

桃花

桃花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積極的意象。

比如《禮記》中説“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仲春,是春意最盎然的時節,天上下着春雨,桃樹綻放豔麗的花兒。春雨是好的,春雨貴如油嘛,桃花在春天綻放,是有生命力的象徵,也是好的。讓人不免想起杜甫那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經》中説“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看到豔麗的桃花,就想到了美麗的姑娘,用來形容美人,美人自然是好的。

神話傳説中也有桃花的影子,夸父逐日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就是桃林,啥意思呢?夸父的事業雖然沒有完成,但他為後來者留下了一片象徵着春意和生機的桃林,這代表着希望。

菊花

菊花的意象相對來説就複雜一些了。

菊花有積極的一面,如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這其中菊花代表着淡泊,不趨炎附勢,是妥妥的世外隱士——正如陶淵明的生活一般。

但更多時候,菊花也有蕭瑟之意。

菊花盛開在秋天,古人本就有傷春悲秋的思想,傷春,是在暮春,捨不得春天離去,而感到悲傷,不是傷感春天本身。悲秋,是因為秋天萬物凋零,肅殺淒涼,悲的是秋天本身。

秋天是金黃色的,花草樹木凋零之後,都枯黃了,菊花恰巧又是黃色。更是為這枯黃的季節增添了幾分悲涼。

所以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菊,固然有他隱逸、不問世事的一面,但他不問世事的原因,恰巧是對現實感到失望。

為什麼是桃花源,而不是菊花源?

明白了桃花和菊花代表的意象,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

陶淵明雖是隱士,和歷史上無數淡漠的隱士一樣,不是天生喜歡淡泊,他們也想用自己的所學,致君堯舜上,幫助帝王一起開創一片人民安居樂業的世界。但昏庸的君王、暗流湧動的朝堂,不讓他們這樣做。

失去信心——所以陶淵明愛菊,取菊花隱逸淡泊的品質,這也將是他最終的歸宿。

而桃花源,前面我們説了,是陶淵明心中的烏托邦,讀《桃花源記》,有一段描寫源中生活精緻的畫面: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你看,這恰巧是生活在戰亂年代的百姓,心中渴望的生活方式。

其實啊,《桃花源記》中,也隱藏着“菊花源”,桃花源中的人,為什麼生活在桃花源?陶淵明交代的明明白白: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國家戰亂,讓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所以來到桃花源,從此與外人間隔。這一句“遂與外人間隔”,就隱藏着菊花,代表着隱逸。而在這隱逸的生活中,他們男耕女織,怡然自樂,世代相傳,找到了生活的希望,這就是桃花源。

這不正如陶淵明的經歷一樣嗎?

標籤: 陶淵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8o4z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