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莖尖培養在農業上有何意義

莖尖培養在農業上有何意義

莖尖培養也就是將莖尖的分生組織,或者是包括有此分生組織的莖尖分離,之後進行無菌培養。它意義就在於能快速的繁殖無性系、培養無病菌的幼苗。在進行培養的時候,操作並不是很難,而且也很容易成活。相比較而言,成苗的時間也很快,速度會變短,並且繁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莖尖培養在農業上有何意義

植物組織培養有什麼意義

植物組織培養:

在無菌的條件下,將離體的植物材料包括器官,組織,細胞以及原生質體在人工培養基上進行培養,使其再生髮育

成完整植株的過程,又稱植物離體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的意義:

•植物快速繁殖:增殖速度快,成本低,易於批量生成和管理。

•脱除病毒: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幾乎都要蒙受到病毒的危害,採用莖尖培養方法可以除去植物體內的病毒。脱毒苗恢復了原有的優良種性,生長勢明顯增強,整齊一致。

•培養新品種: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合性;克服遠緣雜交的不孕性;選擇細胞突變體;單倍體育種;轉基因育種。

•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生產:利用植物組織後細胞的大規模培養,可以生產一些天然有機化合物,這些次生代謝產物,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功能,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植物種質資源的離體保存。

•培育人工種子。

•提高觀賞價值。

莖尖培養除去病毒的方法的原理是什麼?

近幾年來,採用莖尖培養法除去病毒,獲得無病毒種苗,已經在很多國家被廣泛採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去病毒的花卉,具有質量好、產量高的優點。

所謂莖尖培養,也叫做莖頂培養、分生組織培養或生長點培養。早在1943年,White採用離體培養的方法成功地培養了被煙草花葉病毒(TMV)侵染的番茄根,發現根尖部分不存在病毒。以後很多人也發表了類似的文章。根據這些現象,Morel等人從感病的大麗花植株上切取莖尖培養,獲得了去病毒植株,從而為拯救優良品種開闢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至今已有幾十種花卉植物採用莖尖培養法取得了成功。Hollings(1960)以香石竹為材料研究莖尖大小與脱去香石竹斑駁病毒的關係,結果發現,當莖尖大小為0.11mm時,脱毒率為66%;0.25mm時,脱毒率為40%;0.5mm時,為13%;0.75mm時,為11%;1.0mm時,則全部帶毒。這説明,愈接近莖尖,病毒濃度愈低。病毒在植物體內的分佈情況很不一致,其中以分生組織中含毒量最低,甚至完全不帶病毒。因此,取一定大小的莖尖(一般為0.2~0.8mm長,帶1~2個葉原基為好)進行莖尖培養,可獲得脱毒種苗。

目前國際上已獲得無病毒種苗,並在生產上大規模應用的花卉植物有大麗花、香石竹、菊花、蘭花、矮牽牛、百合、小蒼蘭、鳶尾等幾十種花卉。

1 無病毒種苗的生產流程

1.1 莖尖的切取與消毒

植物頂端分生組織的形態大小,依植物品種、生長期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有變化。如百合的頂端為半球形,比較大,容易製取;香石竹的莖尖比較小,為對生葉,由十字交叉的葉原基交互發育而成,頂端分生組織的橫切面呈橢圓形,有長短徑之分,旁邊為葉原基;矮牽牛的莖尖外形及大小與香石竹相似;大麗花的葉原基為對生,着生在分生組織附近,因此要切取不帶葉原基的分生組織就比較困難;菊花的葉原基被密生的絨毛所纏繞,分生組織很小,比較難切割。因此,所謂莖尖,也就是指莖端最前面的分生組織以及由數個葉原基組成的部分。

取外表生長健康、品種優良的花卉植株作為莖尖培養的材料,摘取長度為2~3cm的頂芽或側芽,最好是隨採隨處理。剝去外邊葉片後,在自來水中用紗布輕輕擦洗3~4次,再在清水中沖洗多次,在濾紙上吸乾後,在70%的酒精中浸0.5~1min,迅速轉移到10%的漂白粉溶液(加入若干滴吐温-20)中處理10min,取出,於無菌水中漂洗40~5次。漂白粉中效果更好。取出材料,放在無菌培養皿中的濾紙上,待用。不同的植物材料採用不同的表面消毒劑,其濃度與消毒時間也常有變化。

莖尖培養要求技術熟練,開始時憑肉眼或藉助擴大鏡進行粗剝,除去莖外面的葉片,然後移到解剖鏡下,將葉片層層剝離,或者沿莖的縱向,將莖表及葉片切開,使生長點暴露出來,然後切取帶有1~2個或3~4個葉原基的莖尖,迅速轉移到培養基上,切口向下。注意不能碰破莖尖。

1.2 培養基及培養條件

莖尖培養成敗的關鍵在於尋找合適的培養基。莖尖培養基的成分與一般組培用培養基基本一致,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機成分。由這三類成分構成的培養基稱為基礎培養基。對多數植物來説,只靠基礎培養基還不行,還須加入必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如赤黴素(GA)、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激動素(KT)、2,4-D和6-BA等。有些植物的莖尖培養還需加入天然複合物,如椰乳、酵母或麥芽糖提取液等。

目前採用的培養基有很多種。常用的種類有Murashigeskong(簡稱MS培養基)、White培養基、Eriksson(簡稱ER培養基)、Gamborg(簡稱B5培養基)、Shenk-Hildbrandt(簡稱SH培養基)、Heller(簡稱HE培養基)等。各類培養基都各具特色,尤其是MS及White培養基使用較為普遍。例如,香石竹莖尖培養,採用的是MS培養,培養温度為25℃,1000~1500lx、12~14h的光照,3~4d後莖尖轉為綠色,25~40d後組培苗轉綠,繼代培養後,轉移到1/2培養基上髮根,獲得完整植株。

1.3 莖尖培養成敗因子

莖尖培養的目的是為獲得無病毒優質種苗。成敗的標準首先是莖尖苗是否成活、成苗。其次,成活的莖尖苗是否帶有病毒,因為培育出仍然帶有病毒的莖尖苗是毫無意義的。也就是説,莖尖培養的成功率包括莖尖苗的存活和脱毒率兩個方面。

影響莖尖培養成敗的因子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培養基種類、無菌操作技術、培養條件等因素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莖尖的大小。莖尖的大小與莖尖苗的成活率和脱毒率有相關性。所取莖尖越大,越易成苗,但脱毒率低;莖尖越小,脱毒率越高,但過小的莖尖難以成苗。因為葉原基的存在是莖尖成活的必要條件。一般採用帶有1~2個或3~4個葉原基的莖尖比較合適,這樣大小的莖尖既保證一定的成活率,又能使一定數量的莖尖苗不帶有病毒。

第二,培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在正常情況下,接種在培養基上的莖尖放在合適的培養條件下,由原來的白色或淡灰色轉為綠色,莖尖增大,有時形成少量的愈傷組織。如香石竹莖尖培養大致經過1個月時間,形成綠色小莖及小葉,經過繼代培養後轉移到髮根培養基上很快形成根系,成為完整植株。

接種的莖尖經過1~2周後仍不見明顯變化,也無莖、葉分化,這可能是培養基中分裂素濃度低或分裂素與生長素二者比例不合適,或者是培養温度偏低所致。

接種後如果莖尖增長過快,形成大量愈傷組織,但很少見到莖尖伸長,顏色也較淡,或呈透明狀,時間一久就會死掉,這可能是由於激素濃度過高、光照不足或温度偏高所致。

第三,熱處理與去病毒。利用某些病毒受熱以後的不穩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從而獲得無毒苗。這在花卉脱毒方面已經被廣泛採用。不同花卉品種熱處理時間及温度高低有所不同,一般是將盆栽植物在35~45℃的温度下持續培養一至數月。將這種高温下培育出來的側芽用作莖尖培養材料,其脱毒率可以大大提高。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快速繁殖優良種苗

用組織培養的方法進行快速繁殖是生產上最有潛力的應用,包括花卉和觀賞植物,其次是蔬菜、果樹、大田作物及其它經濟作物。快繁技術不受季節等條件的限制,生長週期短,而且能使不能或很難繁殖的植物進行增殖。

2、無病毒苗(Virus free)的培養

幾乎所有植物都遭受到病毒病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種類甚至同時受到數種病毒病的危害,尤其是很多園藝植物靠無性方法來增殖,若蒙受病毒病,代代相傳,越染越重。

自從Morel(1952)發現採用微莖尖培養的方法可得到無病毒苗後,微莖尖培養就成為解決病毒病危害的重要途徑之一。若再與熱處理相結合,則可提高脱毒培養的效果。對於木本植物,莖尖培養得到的植株難以髮根生長,則可採用莖尖微體嫁接的方法來培育無病毒苗。

3、在育種上的應用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為育種提供了許多手段和方法,使育種工作在新的條件下更有效的進行。如用花葯培養單倍體植株;用原生質體進行體細胞雜交和基因轉移;用子房、胚和胚珠完成胚的試管發育和試管受精等 ;種質資源的保存等等。

4、工廠化育苗

近年來,組培苗工廠化生產已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和生產手段,在園藝植物的生產領域蓬勃發展。

擴展資料

組織培養除了在農業上的應用外,21世紀初世界各國都在重視另一個方面,即有用化合物的工業化生產。有用化合物包括藥物、橡膠、香精油、色素等。這些化合物許多都是高等植物的次生代謝物,有些化合物還不能大規模地人工合成,而靠植物產生這些化合物來源有限。

因此,利用組織培養方法,培養植物的某些器官或愈傷組織,並篩選出高產、高合成能力、生長快的細胞株系,以進行工業化生產,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參考資料:新華網-什麼是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它有何優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6z5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