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洛迦山是什麼

洛迦山是什麼

洛迦山位於普陀山東南約5.3公里處,傳為觀世音菩薩發跡、修行之聖地。《華嚴經》載:“於此地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觀音大士贊》雲:“南海海深幽絕處,碧鉗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據民國《普陀洛迦新志》記載:“洛迦山,海中懸島,在普陀山東南。凡朝山禮佛者必兼謁是山。”

洛迦山是什麼

歷史沿革

自古以來,普陀洛迦融為一體,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説。後為使二島分別,遂一稱普陀山,一稱洛迦山。船行蓮花洋,遠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詳地仰躺在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頭、頸、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有“海上大卧佛 ”之稱。 由普陀山到洛迦山航程約40分鐘。據傳“須經過二十四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島南、北 有三處碼頭供香客渡航,並建有磐石磴道3000餘米,名“洛迦山香道”。恰如“四十八願 塔”有聯雲:“寂滅道場常樂我靜,洛迦勝境花木幽深。”登上洛迦山極目遠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淡浮數山,巔圓如釜,是為葫蘆島 ;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猶如蟠龍戲珠,山中殿角出沒綠蔭叢中,紫竹林、梵音洞、千步沙……盡收眼底。據説當年觀音大士就是由此跨越蓮花洋去普陀山開闢道場的。志載,明萬曆年間,有僧在山中結茅。至清末,山上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篷。 “文化大革命”時遭毀。1980年,普陀山佛教協會開始整修洛迦山,先後創建五百羅漢塔,新建土地祠 、伽藍殿、圓通禪院、大悲殿、大覺禪院、圓覺塔、妙湛塔和大型石雕“觀音事蹟故事碑廊 ”等名勝,從此洛迦勝境更是名不虛傳。

旅遊資源

香道

從西碼頭至大覺禪院石蹬道3000米香道鋪設石階750餘級,間嵌蓮花石板,旁置石凳,供香客歇腳坐坐,一路依山映水,林木夾道,古樹濃郁,寺院、塔影沿途交相輝映,風光秀美。

妙湛塔

妙湛塔又名“五百羅漢塔”,坐落在洛迦山中部,1990年初始建。1993年6月建成。數百噸青石皆從温嶺海運而至,用人工肩負扛抬上山,耗工二萬餘,雕工精細,堪稱海天佛國一大工程。塔旦四方形,高27.6米,基座邊長16.3米,雙層須彌座,塔身三層與多寶塔形似,莊嚴、穩重,頗具神聖感。

圓通殿

坐落在妙湛塔東,西北緊鄰大悲殿,為洛迦山主剎,建於明萬曆年間,1983年修建後對外開放,1990年重建。建築面積759平方米,殿宇27間,依山起勢,坐落在山腰叢林中,門前一片山坡坪地,環境幽靜,空氣清新。

標籤: 洛迦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3gqq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