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乾陵為什麼國家不開發

乾陵為什麼國家不開發

乾陵之所以不開發,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帝王陵都裏有太多的寶物,如字畫、紙質卷宗、絲織品、顏彩等。環境變化後,這些寶物非常容易粉碎、風化、或者是褪色。在科技還沒有達到能完整保存整個陵墓和裏面的文物不損壞的高度時,還是不開發的好。

乾陵為什麼國家不開發

關於乾陵

陝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峯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稀罕的。半個世紀以來,發掘乾陵始終是個熱門話題,隨着我國考古技術的進步,讓武則天重見天日的時機成熟了麼?挖還是不挖?什麼時候挖?此時,我們呼籲國內外的有識之士參與討論,再次激活這個話題,旨在審視“科學發掘乾陵”的現實意義。

中國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政府在1957年,就公佈乾陵為“陝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蹟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佈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800萬人次。



乾陵為什麼國家不敢挖?

乾陵之所以不開發,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帝王陵都裏有太多的寶物,如字畫、紙質卷宗、絲織品、顏彩等。環境變化後,這些寶物非常容易粉碎、風化、或者是褪色。在科技還沒有達到能完整保存整個陵墓和裏面的文物不損壞的高度時,還是不開發的好。

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園規模宏大,陵域佔地“周八十里”(《唐會要》)。陵園有內外兩重城牆,其中內城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城牆長1583米,西城牆長1438米,總面積接近240萬平方米。

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為什麼不開挖?

定陵出土的絲織品不敢動,一動就成碎末了;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特別是絲綢,至今放在冰箱裏冷藏不敢拿出來示人;當年挖掘在水裏泡着的馬王堆墓時,有一片藕片在水裏漂着,很漂亮,可拿出來一見陽光就爛光了,跟鼻涕一樣,只有痕跡,沒有樣子了;馬王堆裏的文物剛挖出來的時候,非常光鮮,但一天天看着它變化,卻毫無辦法,太無奈了……看到這些,就知道,開挖乾陵很簡單,但挖出來的文物如果沒有能力保護,挖出來還有什麼意義?

(乾陵開挖容易,但挖出來的文物如何保存好是個難題。)

乾陵埋葬着盛唐時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是我國僅有的一座兩個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譽為“唐陵之冠”。從其墓道被發現一直到2000年,陝西省一直想要挖開乾陵,但都沒有被批准。

原因在於:其一,開挖定陵的教訓,讓人們認識到沒有保護條件下就開挖帝王陵墓,是可悲的,等同於破壞文物;其二,周總理的“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成為帝王陵不能開挖的規矩,也成為乾陵不被允許開挖的重要原因;其三,考古學界已經認識到,挖寶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國際學界唾棄,文明的成果不能當成商品,搶救式發掘並非最佳的文化遺產保護方式。

1.民工差點打開乾陵地宮,陝西曾擬定1959年7月1日打開地宮

(關中唐十八陵,保存相對完好的,要數乾陵了。)

最近去了一趟關中,看了關中唐十八陵中的兩個陵墓,建陵和昭陵,都是依山而建,這是唐陵的特色。陵墓依山而建,也就是挖空了山成為墓穴,按説是很堅固的了,但唐陵的命運卻很悲慘。《新五代史》中記載,有個叫温韜的節度使,將關中的唐陵挨個發掘了個遍。尤其是昭陵,墓也打開了,裏面的珍寶搶掠一空,李世民的骸骨也被弄了出去,被富豪們當作文物收藏,北宋建國後宰相趙普特意花高價將李世民的骸骨購買下來,重新安葬。但這個温韜,挖遍唐陵,“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意思是,挖的時候颳大風下大雨,沒挖成。沒挖成的原因,還是因為其山上的石頭太堅固。

《新唐書》就説,“乾陵玄闕石門,冶金固隙”,十分堅固了。後來,又説黃巢40萬大軍挖了幾年,也沒有把乾陵打開;民國時期孫連仲的部隊炸開了三層墓道石條,傳説在爆破中突然出現了一條黑煙龍,卷得飛沙走石,砸死了7個士兵,孫的人馬害怕了沒有再挖等等。至於乾陵到底有沒有挖開,或者被盜,也很難説,也有爭議。

(乾陵的地宮差點被民工撬開,當然,其地宮應該不是這個樣子。)

直到1958年11月27日,修建西安到蘭州的西蘭公路時,幾個農民在梁山開山取石時,發現了雕刻整齊的石條,就報告給乾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室,找到一個姓楊的幹部,説不小心把武則天的陵墓炸開了。

楊幹部趕緊報告給書記、縣長,倆領導不相信,就讓楊幹部去現場考察,果然有石條。回去報告給縣長書記,倆領導便上報給省裏。12月4日,陝西省文管會聽了彙報後,就派人去現場勘查,清理出了墓道口。這是乾陵墓道第一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乾陵為什麼國家不開發

因為國務院下發了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停止挖掘,所以國家不開發乾陵。

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

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擴展資料: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着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着的兩組石人羣像。石人羣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

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彷彿在這裏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乾陵

乾陵為何還不挖掘?

乾陵為何還不挖掘的原因是發掘乾陵的時機沒有到

陝西省考古界老前輩石興邦老先生,幾次撰文説,發掘乾陵的各種條件都具備了,時機也成熟了。40多年來,考古界對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門寺地宮、秦公大墓的發掘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

發掘乾陵是陝西省政府40多年來的一種官方行為,在花重金撰寫幾十萬字、有眾多科學家參與、異常嚴密的《唐乾陵發掘計劃》中指出:所謂發掘,就是在採用密閉系統,阻隔空氣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許兩個攜帶有氧呼吸設備的無菌工作人員或機器人進入墓道,用微光攝像器材採回資料就算髮掘成功。如何保護,如何展出應根據資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後的事情了,這怎麼會對文物有損害 。

乾陵具有全國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備科學發掘的五個條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準確無誤,一打就開;內藏豐富且證明沒有被盜過;花重金撰寫的發掘方案,和經多方考證的徵求意見稿;幾十年不間斷的上書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視;可以證明帝陵正處於損壞之中,而要立即進行搶救的資料。

在科學發掘乾陵的客觀環境已經成熟的情況下,早一天發掘比遲一天發掘要好。“震國之寶”早日面世,對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箇中西文化比對的高潮;可以提升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聲望。更可以有力地促進“西部大開發”;繁榮中國的旅遊業。

標籤: 乾陵 國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yn9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