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是什麼意思?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禎祥:吉兆。國家興盛必定有某種徵兆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成語發音:guó jiā jiāng xīng,bì yǒu zhēn xiáng

成語解釋:禎祥:吉兆。國家興盛必定有某種徵兆

成語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三國志通俗演義·司馬懿破公孫淵》:“‘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主公當避凶就吉;今若背反,必喪身矣。”



文言文必有禎祥

1.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國家興盛必定有某種徵兆。

1、讀音:guó jiā jiāng xīng,bì yǒu zhēn xiáng

2、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3、釋義:禎祥:吉兆。國家興盛必定有某種徵兆。

4、示例:‘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主公當避凶就吉;今若背反,必喪身矣。《三國志通俗演義·司馬懿破公孫淵》

5、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6、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擴展資料:

1、近義詞:國之存亡,匹夫有責

讀音:guó zhī cún wáng,pǐ fū yǒu zé

釋義:指國家興亡大事,每個平民都有責任

例句:國之存亡,匹夫有責,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2、反義詞: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讀音: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

釋義: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徵兆。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2. 富貴禎祥什麼意思求解答

公子為人…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家人讀書有幾?——清· 袁枚《黃生借書説》詳細解釋

1. 富裕而顯貴。猶言有財有勢。

《論語·顏淵》:“商 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唐 韓愈 《省試顏子不貳過論》:“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顯達,不求富貴,書並不是他的幹祿的工具。”

2. 使富裕而顯貴。

《管子·牧民》:“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漢書·竇嬰傳》:“樑人 高遂 乃説 嬰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后也。’”《周書·文帝紀下》:“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諸侯內立百官者,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蓋以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是以博訪賢才,助己為治。”宋 蘇軾 《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詔》:“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朕非以是富貴卿也,其何以辭!”

3. 指有財有勢之人。

《孟子·離婁下》:“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趙令畤 《侯鯖錄》卷二引 宋 徐積 《愛愛歌序》:“ 愛愛 居京師,自以為未亡人也,慨然有必死之計。故雖富貴百計萬方,卒不能動其心,以至於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是個富貴脾氣丫頭命!”

4. 指有錢有勢的人家。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錢思公 生長富貴,而性儉約,閨門用度,為法甚謹。”清 紀昀 《閲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侄生長富貴,消耗先盡;奴子生長貧賤,消耗無多。”清 昭連 《嘯亭續錄·貴臣之訓》:“其生長富貴,不知閭巷之艱難若此。可知‘何不食肉糜’之言,洵非虛也。”

5. 財物;財寶。

《京本通俗小説·碾玉觀音》:“ 秀秀 提着一帕子金珠富貴,從左廊下出來,撞見 崔寧 。”《水滸傳》第十四回:“那漢道:‘他是天下聞名的義士好漢,如今我有一套富貴與他説知,因此而來。’”《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回:“你如今有了這般勢耀,不得此女貌,同享榮華,枉自有許多富貴。”

6. 寶貴,珍貴。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楊柳映,杏花遮,東風外,酒旗斜。四時中惟有春三月,光陰富貴,景物重疊。”

7. 猶富足,富有。

《武王伐紂平話》捲上:“又況我王倉庫不貧,國中富貴。”

禎祥zhēn xiáng

1. 吉祥的徵兆。

《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孔穎達 疏:“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國家之將興,必有嘉慶善祥也。”漢 王充 《論衡·吉驗》:“凡人稟貴命於天,必有吉驗見於地。見於地,故有天命也。驗見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禎祥,或以光氣。”《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夫神以知來,不追以往,禎祥先見,而後興廢從之。”《雲笈七籤》卷五:“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禎祥屢應。”

2. 吉祥,幸福。

漢 陸賈 《新語·道基》:“改之以災變,告之以禎祥。”《後漢書·曹褒傳》:“[聖人]功成作樂,化定製禮,所以救世俗,致禎祥,為萬姓獲福於皇天者也。”《西遊記》第二六回:“人間數次降禎祥,世上幾番消厄願。”

3. 《中庸》文言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 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 。

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第一章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 其所不聞。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 於己,而不可離。

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

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 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左為扌右上為艹中為佳下為又]陷阱之 中,而莫之知闢也。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問強。

『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3』「寞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 『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 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 『3』「君子依乎中庸。□[辶豚]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費而隱。 『2』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 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 語大,天下莫能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其下八章,雜引孔 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2』「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

猶以為遠。故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 『3』「忠怒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 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 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感盡。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 □[忄造]□[忄造]爾。

」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2』素富貴,行乎富貴;數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 患難。

君子無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

則無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 『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

」 『3』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 『2』「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3』「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顯。

誠之不可□[左為扌右上為合下為廾],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 『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 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 第十八章 『1』子曰,。

4. 封神演義《文言文》

正文第一回 紂王女媧宮進香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 子天醜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

燧人取火免鮮食,伏羲畫卦陰陽前, 神農治世嘗百草,軒轅禮樂婚姻聯。 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 承平享國至四百,桀王無道乾坤顛。

日縱喜荒酒色,成湯造毫洗腥, 放桀南巢拯暴虐,雲霓如願後蘇全。 叁十一世傳殷紂,商家脈絡如斷絃, 紊亂朝綱絕倫紀,殺妻誅子信讒言。

穢污宮闈寵妲己,蠆盆炮烙忠貞冤, 鹿台聚斂苦萬姓,愁聲怨氣應障天。 直諫剖心盡焚炙,孕婦刳剔朝涉殲, 崇信奸回棄朝政,屏逐師保性何偏。

郊社不修宗廟廢,奇技淫巧盡心研, 暱此匪人乃罔畏,沉酗肆虐如鳶。 西伯朝商囚裏,微子抱器走風湮, 皇天震怒降災毒,若涉大海無邊淵。

天下荒荒萬民怨,子牙出世人中仙, 終日垂絲釣人主,飛熊入夢獵岐田。 共車載歸輔朝政,叁分有二日相沿, 文考末集大勛歿,武王善述日乾乾。

孟津大會八百國,取彼兇殘伐罪愆, 甲子昧爽會牧野,前徒倒戈反迴旋。 若崩厥角齊稽首,血流漂杆脂如泉, 戒衣甫着天下定,更於成湯增光妍。

牧馬華山示偃武,開我周家八百年, 大白旗懸獨夫首,戰亡將士幽魂潛。 天挺人賢號尚父,封神壇上列花箋, 大小英靈尊位次,商周演義古今傳。

成湯,乃黃帝之後也,姓子氏。初帝嚳次妃簡狄,祈於高,有玄馬之祥,遂生契。

契事唐虞為司徙,教民有功,封於商。傳十叁世,生太乙,是為成湯。

聞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是個大賢。即時以幣帛,叁遣使往聘之,而不敢用,進之於天子。

桀王無道,信讒逐賢,而不能用,復歸之於湯。後桀王日事荒淫,殺直臣關龍逄,眾庶莫敢直言:湯使人哭之,桀王怒,囚湯於夏台。

後湯得釋而歸國,出郊,見人張網四面而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罹吾網。”湯解其叁面,止置一面,更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

漢南聞之曰:“湯德至矣!”歸之者四十餘國。桀惡日暴,民不聊生,伊尹乃相湯伐桀,放桀於南巢。

諸侯大會,湯退而就諸侯之位;諸侯推湯為天子,於是湯始即位,都於亳。元年乙未,湯在位除桀虐政,順民所喜,遠近歸之。

因桀無道,大早七年;成湯祈禱於桑林;天降大雨。又以莊山之金鑄幣,救民之命。

作樂大□,□者護也,言湯寬仁大德,能救護生命也。在位十叁年而崩,壽百歲。

享國六百四十年,傳至商受而上。 成湯大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受辛 紂王,乃帝乙之叁子也。

帝乙生叁子:長日微子啟、次日微子衍、叁日壽王。帝乙遊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內飛雲閣塌了一樑,壽王託樑換柱,力大無比;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等,上本立東宮,乃立李子壽王為太子。

后帝乙在位叁十年而崩,託孤與太師聞仲,隨立壽王為天子,名曰紂王,都朝歌。文有太師聞仲,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

中宮原配皇后姜氏、西宮妃黃氏、馨慶宮妃楊氏,叁宮后妃皆德性貞靜,柔和賢淑,紂王坐享大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有四路大諸侯,率領八百小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居於東魯;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每一鎮諸侯,領二百鎮小諸侯,共八百鎮諸侯屬商。紂王七年春二月,忽然報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太師聞仲奉敕徵北不題。

一日,紂王早朝登殿,設聚文武。但見: 瑞靄紛紜,金鑾殿上坐君王;祥光繚繞,白玉階前列文武。

沉檀噴金爐,則見那珠高卷;蘭麝氤氲籠寶扇,且看他雉尾低同。 天子問當駕官:“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

言未畢,只見右班中一人出班,俯伏金階,高擎牙笏,山呼稱臣:“臣商容待罪宰相,執掌朝綱,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叁月十五日,女媧娘娘聖誕之辰,請陛下駕臨女媧宮降香!”王曰:“女媧有何功德?朕輕萬乘而往降香。”商容奏曰:“女媧娘娘乃上帝神女,生有聖德;那時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乃採五色石之,以補青天;故有功於百姓,黎庶立祀以報之。

今朝歌祀此福神,則四時康泰,國祚綿長,夙調雨順,災害潛消。此福國庇民之正神,陛下當往行香!”王曰:“準卿奏章!”紂王還宮,旨意傳出。

次日,天子乘輦,隨帶兩班文武,往女媧宮進香。此一回,紂王不來還好;只因進香,惹得四海荒荒,生民失業。

正所謂:“漫江撤下鈎和線,從此釣出是非來。”怎見得?有詩為證: “天子鑾輿出鳳城,旌旄瑞色映簪纓;龍光劍吐風雲色,赤羽幢搖日月精。

堤柳曉分仙掌露,溪花光耀翠裘清;欲知巡幸瞻天表,萬國衣冠拜聖明。” 駕出朝歌南門,家家焚香設案,户户結綵鋪氈;叁千鐵騎,八百御林,武成王黃飛虎保駕,滿朝文武隨行。

前至女媧宮,天子離輦上殿,香焚爐中,文武隨班拜賀畢。紂王觀看殿中華麗,怎見得? 殿前華麗,五彩金;金童對對執幢,玉女雙雙捧如意。

玉鈎斜掛,半輪新月懸空;寶帳婆娑,萬對綵鸞朝鬥。碧落牀邊,俱是舞鶴翔鸞;沉香寶座,造就走龍飛鳳。

飄。

禎祥的意思

禎祥意思是幸福;吉祥的徵兆。

拼音:zhēn xiáng。

注音:ㄓㄣㄒ一ㄤˊ。

結構:禎(左右結構)祥(左右結構)。

引證解釋:

1、吉祥的徵兆。

引《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孔穎達疏:“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國家之將興,必有嘉慶善祥也。”

漢王充《論衡·吉驗》:“凡人稟貴命於天,必有吉驗見於地。見於地,故有天命也。驗見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禎祥,或以光氣。”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夫神以知來,不追以往,禎祥先見,而後興廢從之。”

《雲笈七籤》卷五:“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禎祥屢應。”

2、吉祥,幸福。

引漢陸賈《新語·道基》:“改之以災變,告之以禎祥。”

《後漢書·曹褒傳》:“﹝聖人﹞功成作樂,化定製禮,所以救世俗,致禎祥,為萬姓獲福於皇天者也。”

《西遊記》第二六回:“人間數次降禎祥,世上幾番消厄願。”

國語詞典:吉兆。

網絡解釋:禎祥,漢語詞彙。

釋義:

1、吉祥的徵兆。

2、吉祥,幸福。禎:國家出現朱雀。祥:國家出現鳳凰。

禎祥的近義詞

祥瑞:祥瑞是指吉祥的徵兆。祥瑞(xiáng ruì)又稱“福瑞”,被儒學認為是表達天意的、對人有益的自然現象。如出現彩雲,風調雨順,禾生雙穗,地出甘泉,奇禽異獸出現等等。

吉祥:好運之徵兆,祥瑞,吉利;幸運等。

古籍《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

《中庸》句解第十一

【原文】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天性是真誠在前,明白道理在後,因為天道規律掌握了,便能具備通達一切的智慧。但是無法達到真誠,就只有從學習聖賢教育做起,這樣也能達到真誠,但多數只是學到了世間的小智慧,不能通達天理的智慧)

【原文】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譯文】

只有天下極盡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這段話主要講了極盡真誠的人,可以發揮他本性的良善,不用思慮,讓心能處於中正狀態,能夠把他本性的良善發揮出來,就能把眾生及萬物的良善調柔,不動的本性發揮出來,就可以協助天地培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共同主宰萬物的生命運行)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譯文】

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某一方面,致力於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化育萬物。(聖人的真誠是與天地合德,其次是賢人的真誠,他雖然不比聖人,但是他們在百萬善門裏總有一種善心或善行能夠表現出真誠,如果表現出來了就會讓人關注,讓人關注了便會廣為流傳,引起人們的感動,他人也會學習這種善行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驅向更真的善,這樣就能使萬物的心性得到改變,使他們更願意做良善的事,所以這都是具備真誠品質的人才能做到的,讓萬物的良善本性得以化育)

【原文】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譯文】

極盡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呈現在耆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盡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可以先知先覺。(所以説只有真誠到極點,才能與天地之道發生感應,禍福之事提前通過外物或身體便能感知到,有聖賢便會使家國安泰,但是吉凶之兆也是運數,只有做到最大的真誠便能所做所求皆應,便能與天地合成一心,普施至善,讓萬物迴歸本性,在中道發展)

【原文】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譯文】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可貴(真誠的意義在於自我修養的提升,真誠之道是引導自己修養身心的,真誠是一切事物的源頭和歸宿,萬物從真誠而來,又會迴歸真誠,就是見到了本性的真善,所以失去真誠就沒有萬物的來源,君子都是以真誠相待的)。

        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真誠之道不但需要完善自己,更需要完善一切事物,所以説培養仁愛之心是完善自己,而使一切事物都變得有智慧,這就是在完善萬物)。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真誠之道包括仁愛和智慧,它是本性已有的東西,所以不用添加自己的想法,用一顆毫不動搖的心,堅定的去開顯自己和他人的真誠之門,這樣做任何時候都是適宜的,但是基礎是一定要悟解天地的達道,否則加入自己的偏見只會將自己和他人引入歧途)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譯

1、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譯: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2、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譯:君子做人的道理,看來平淡卻不會使人討厭,看來簡單平易卻有文采,雖然温和卻不失條理;見彼而知此,見外而知內,見微而知著,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一起進入道德之門了。

3、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譯: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呈現在著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4、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於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譯: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譯:孔子説:“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淺近話語裏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6、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7、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譯:孔子説:“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8、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9、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爾! 譯:説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説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10、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1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1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譯: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14、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譯: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聖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於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15、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譯:孔子説:“人人都説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説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16、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孔子説:“尋找隱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17、子日:“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譯:孔子説:“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18、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巰;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譯:豫者預也,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説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19、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譯: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好比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20、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譯:孔子説:“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2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孔子説:“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嚐滋味。”

2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譯:誠,是自然的道理,萬事萬物的本末終始都離不開它,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了。所以,君子把誠看得特別寶貴,誠,並不僅僅是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來成就萬事萬物。

23、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譯:君子只求內省時沒有過失,無愧於心。君子之所以讓人佩服,覺得趕不上,正是在這種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24、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譯: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彼此不相違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葉茂,無窮無盡。這就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道理。

25、子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譯:孔子説:“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26、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27、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譯: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種,當其力行實踐時則分為三種。我們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的關係,這五種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倫常大道。而智能、仁愛、勇氣這三種是人人所須具備的德行,當他實行時就是一個誠字。

28、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譯: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某一方面,致力於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至誠至道,可以前知”是什麼意思?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釋義】:達到至誠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了。(前知:可以預知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

【出處】:《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翻譯】:達到至誠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了。國家將要興盛,就一定會有吉祥的徵兆出現;國家將要滅亡,就一定會有妖孽出現。可以通過蓍龜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四體表現出來。人的禍或者福將要發生的時候,好的情況,一定能夠預先知道;壞的情況,也一定能夠預先知道。所以説人能達到至誠的境界,就如同神明一樣,可以神而明之,可以先知先覺。

【啟示】:”至誠“是蓍龜占卜所得到結果的依據。只有至誠之人才能像神明一樣先知先覺,所以堅持至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標籤: 將興 禎祥 國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5gj2x.html